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琴画楼词钞》是清代王昶所编的一部反映"浙派"中期词人创作成就的词选集,收录清代中期25位词人的词作共25卷,每人1卷。它在保存"浙派"词人词作、宣扬"浙派"词学观点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了解"浙派"中期词人精神世界和艺术风貌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琵琶歌》的写法,但在创作动因上它们存在很大的差异。相较而言,《琵琶行》的诸多创作动因更符合诗歌艺术的审美要求。正是这些创作动因上的差异导致了《琵琶歌》与《琵琶行》在艺术效果上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3.
书法作品的品位是评价具体作品艺术价值内涵的等级标准。唐人张怀罐在《书断》中提出能品、妙品、神品三分法,清人包世臣对其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被卢那察尔斯基评价为“一个停滞时期的天才”的梅里美,何以能以较少的文学创作获得较高的评价?本文针对他的代表作《卡门》进行分析探讨,对间离效应、人称设置、视点关系及螺旋型的故事形态诸方面作一定程度的阐释,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叙事艺术层面的解答。最后把《卡门》的成就归纳为——冷静平易深藏不露的叙述话语内部,包含着结构的多重复沓,视点的多重交错,情绪的多重涌动,这是《卡门》作为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在时间之流中越发显现其完美质地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比体咏物词是王沂孙词的主旋律,代表了他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物的咏吟,寄托了深沉的亡国之恨,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本文试图剥离批评中的非艺术成分,从赋比兴美学原则的角度来观照王沂孙比体咏物词的原生状态,力求在把握宋末词人基本心态的基础上,结合王沂孙的独特经历,并依据一定的历史史实对王沂孙咏物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观我生赋》都对梁末时期后三国的历史作了一定程度的文学纪实记载,而且对一些重大事件还予以反思和评论,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很大不同,其长篇叙事诗在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是不同的。从语言特色、行文铺设、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意义这几个角度对《孔雀东南飞》与《唐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比,从而为严肃文学提供可借鉴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迄今为止接触过不少有关词艺术研究的论著。但它们或者是对某一个作家、某一个流派的艺术风格的阐释,或者是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词风词艺的概览,有的只是对某一首词作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评析,虽言之成理,却总免不了未可全窥词艺术堂奥的遗憾。近读祁光禄博士之《词艺术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该书将古代词艺术细分为十九组、三十八目,  相似文献   

10.
"花"是温庭筠词作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语象,温庭筠赋予这一语象以象征功能,增加了对词作女主人公内心情感和命运的揭示力.更为重要的是,温庭筠通过巧妙地处理语象与象征意蕴之间的外部关系(本文概括出三种情状),使词境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色彩斑斓、五彩纷呈,同时使象征摆脱了"老化"的困扰,从而使其词作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从亲政起、到统一初期的二十多年间,在用人问题上做到了求贤若渴、任人唯贤、广纳谏言、放手用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正是这种用人政策使秦王朝呈现出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盛局面,并在众多贤才的佐助下,得以消灭六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一统王朝得到了初步的巩固。然而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却日渐走上了“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的歧途,这是导致秦王朝短祚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秦人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匡饬异俗”。前者是以知识精英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改革,产生了以“功利”“尚武”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精神,大大优化了秦文化,对秦国强盛,“横扫六合”,最后统一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后者即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匡饬异俗”,由于秦始皇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六国鄙视与抵抗,部分知识精英由君主的同盟者变为敌对者,分化瓦解了文化改造运动阵营的力量,因此,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且因此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在重农思想的指导下,秦政府设置了地方农官机构,县、乡、里都设置了相应的农官,形成了严密的、卓有成效的农官体系。这为秦国及秦朝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文章考证了秦国及秦朝地方农官的建置,介绍了地方农官的职责,分析了地方农官的特点,阐述了地方农官对秦国及秦朝农业、军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视域中秦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经济视域中的秦文化研究亟需在文化经济学层面开辟出一些相对具体的研究领域。一是秦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挖掘与重塑问题,应从现代性角度挖掘秦文化的内在人文精髓,正视其深层中的秦文化圈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大关中经济圈具有内在契合性;秦文化的相关研究应该立足于大关中经济圈的现实,从文化资本角度为大关中经济的腾飞打造坚实的文化根基;三是秦文化自身的产业化问题,秦文化圈具有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从经济与文化交叉的角度深入作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四是区域间跨文化经济交流合作问题,秦文化研究应在跨省际、跨区域的横向文化交流合作中对其内在关系进行宽领域、多视角的全面研究;五是在研究中引入新范式问题,应有效借鉴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一些新的分析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15.
“秦胡”,见于传世史籍和汉代简牍。文章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河西简牍和民族史材料,对秦的西戎政策,部分西戎部族向河西的迁徙,先秦时期六盘山区域与河西走廊民族通道的畅通,汉代河西“秦胡”民族共同体形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秦对西戎的政策在开发西部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在对“秦胡”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秦文化,通常认为是秦族(人)、秦国与秦朝的文化。但是,秦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更广泛些。从更广义上看,秦文化应该是"秦"及与"秦"相关的文化的总和。基于此,秦文化还应该包括秦朝之后与"秦"相关的文化,因而具有深远的余续。如十六国时期的"三秦"文化,历代的"秦王"文化,秦地"秦"地名、饮食文化、秦腔戏曲文化等方面皆属之。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8.
秦玺印、封泥中附带宫殿名称的有20余种、60余枚。文献记载的秦北宫、南宫、西宫、中宫都可以在秦玺印封泥中找到。另据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秦大墓出土陶文"朝东宫"可知,至少形式上的东、西、南、北宫在秦出土文献中已经全部出现。秦玺印封泥中的宫殿都是城内和渭水两岸的重要宫殿,北宫就是朝宫咸阳宫,南宫就是太后所居的甘泉宫。  相似文献   

19.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0.
秦文化是春秋战国以来日渐形成的以秦国和秦帝国为主体的地域文化。秦文化精神经历了春秋和战国至帝国时代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以《诗经》为代表,体现了早期自由奔放的人性化文化精神;后一阶段以国家主义、功利主义为中心,在文化表现上以简单、质朴、功实和强制为特点,加上长期以来盛行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以及旧文化精神的部分延续,文化精神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