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快科技信息事业发展,既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创新驱动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基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开放共享,对加快科技知识、创新方法的传播和应用,对探索科技发展规律、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业步入新常态后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农业发展,但科技供求“最后一公里”难题制约着农业科技进步,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自身的缺陷。基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局限性,新常态下解决科技研发与科技应用“两张皮”的前提条件是形成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融合机制、新利益机制和新互动机制。新机制的运行可通过构建“政府推动、科研院所主导、新型经营主体运作”的新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依赖于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与发展观,关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必须看到科技的负面影响,遏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后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传统文化产业得以更新并产生新形态.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需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联合创建促进科技和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提升文化新业态的核心竞争力等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科技军民融合是引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布局发展先发优势技术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然需求。方法/过程根据军民融合的特性,梳理了科技军民融合平台构建的三个着力点,其分别是军民科技融合工作格局的顶层设计、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环境的系统优化、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要素的服务供给。结果/结论构建军民科技融合平台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率先设立省级军民科技政策协调委员会与军民科技融合理事会、大力打造“军政产学研金”融合的平台、创新科技军民融合资源要素供给制,以此为承载和推动四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和文化力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国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文化主题,依托博大深厚的文化资源,以文化本体创新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两翼,开拓国家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通过对陕西汉中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汉中烟草商业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我国不断地将科技创新应用到各行各业,同样烟草行业也开启了科技创新步伐,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扩大创新领域,促进了我国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汉中烟草商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烟草行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大力突破,促进我国烟草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十一五"规划时期,烟草行业取得多项科技进步奖项,同时修订了各类创新技术标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但是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科技融入艺术之中,借科技之力托举艺术之美,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有效路径。设计者应以时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通过更新艺术设计理念、营建融合创新氛围、弘扬传统文化等策略,将艺术与科技进行完美融合,力求创作出更为新颖、契合时代发展的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十八大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宏观政策,为我国未来一个阶段的经济建设整体布局作出了顶层设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作为中央政府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技工作一贯高度重视。目前,总局已将"加速出版科技融合"作为下一阶段推进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的转型升级。总局积极构建出版科技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问题既关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也关系着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需求。文化和科技是一种辩证关系,文化决定了科技发展的内涵和方向,科技让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更为丰富。文化和科技融合涉及"术"和"道"两个层面,过于重视"术"会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内容的厚度。用科技伦理视角审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当下通过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应用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校企文化之间的"零距离"融合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企业文化引领员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介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文化融合的背景及基础,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以3A景区为依托的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以制度创新为契机的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以活动实践为载体的校企行为文化融合、以鲁班文化为特色的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打造了一种适应"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了校企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与传播,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延展的表达方式,文化则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文明的表征方式。传媒的变革、发展、进步,都在不同程度地促进民主与文明的不断推进,乃至推动社会的革新。从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电子网络传播,从远古受束缚的自然人到当代解放的自由人,无不存在传媒革新催生的印迹,传媒的革新促进民主与文明向更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形态向更高形式迈进,这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3.
当前韩国正悄无声息地展开对自身文化的整合和全球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流行文化。韩国文化的崛起一方面在于它对自身文化的整合创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经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处理,从而形成韩国当代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它运用现代手段,将文化发展为产业,从而使文化生命力得以展现和推广。韩国娱乐经纪公司的运作模式,韩国流行文化产业化、流行文化国际化、目标市场本土化等经验,为中国流行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内涵、特点和机理的分析,建构了由核心技术竞争、科研力量整合、组织管理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四个因子组成的现代企业CIPT自主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为现代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百年管理史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以绩效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以人本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管理,以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以东方文化为中心的柔性管理,以及以流程整合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现代管理科学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随着供求矛盾的深化而演绎其全部进程。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文化创新和文化革命。东方文化的现代管理使命是天人合一、追求合谐、整合资源和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专创融合”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必然路径和关键举措。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协同性差、系统性不足、融合难等问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改造设计了具有创新创业特性的“课程载体”,并以此为桥梁,推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植入于专业教育课程中,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把不同类型的“专创融合”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校园“三全育人”生态圈,确保“专创融合”课程顺利实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文化创新要实现从经验管理文化到制度管理文化的提升;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转变;实现由个人独断文化向民主管理文化转变;实现从利润第一的企业文化到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的跨越;实现由模仿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实现由家族企业文化向共生型的企业文化转变;实现由重信任文化向重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家族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说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本质还是统一的。高校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地方,文化冲突必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文化建设的冲突与融合,对于促进高校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的高校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企业永远获得竞争优势、永远在竞争中赢得成功。但对手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和构建这种战略能力,一直是战略管理的难题。认为企业战略能力的构成和培育的要素主要通过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家能力、企业文化以及持续性创新来获得和保持。  相似文献   

20.
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水平为目的的生产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具有集成创新的性质,其能力和优势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过程创新方面,并更多地体现在构架创新上;以神东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煤炭企业基于技术集成的生产工艺构架创新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