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和金融统一监管体制两种主流模式。我国金融监管与世界金融监管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如何选择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业监管模式的演进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国家,一般是根据金融机械业务性质的不同分别设立不同的金融监管机关,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分别由不同的机构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如美国,在联邦一级对银行实行监管的机关有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对证券业实施监管的主要由各州保险事业管理委员会监管。实行综合化业务制度的国家,往往设立相对统一的金融监管机关,实行统一监管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欧国家、德国、新加坡等,新加坡执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是金融管理局,该局专司监管职能的部门:一是银行及金融机构司,负责监督管理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公司及金融期货业,二是保险司,监督管理保险公司。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综合业务制度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这就促使各国相继放弃了维持多年的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3.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2008年美国政府提出了《金融监管结构现代化蓝图》,从金融服务现代化到金融监管现代化,既是金融监管结构映射金融市场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监管体制检讨的恰当回应。金融监管体制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温故纳新的产物。在金融业最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基于金融监管的分类依据不同,危机前逐渐形成了四类较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监管模式。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检验后,以双峰监管为基础形成的目标监管模式遂被主要金融大国提上政策议程。目标监管是建立在对金融现代化过程中金融风险变革和其他金融监管模式适用性反思基础上的新型监管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之于金融监管现代化的最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劣势愈发显得突出,金融监管模式需要改变。本文从分析我国现行分业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遵循高效率、好协调、宽口径的原则,探求我国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从而保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凤雨  翁敏 《西南金融》2014,(11):51-5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政府反思了三方监管体制(财政部、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的弊端,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改革思路是加强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稳定的作用;赋予英格兰银行开展审慎监管的核心职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英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但监管目标却一致。借鉴英国改革思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可以是:明确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行为监管的区别;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市场公平;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尹洪霞 《南方金融》2007,(10):37-39
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下,我国金融业也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原有的机构性金融监管模式将面临挑战。功能性金融监管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的监管,它是金融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优选择。本文对我国如何构建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为富有传统的金融强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一直备受世界瞩目。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经过改革确立了混业监管模式,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简称FSA),统一行使金融监管职权,所以FSA一直是英国电子货币的监管机构,而英国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也已经有接近8年的时间。我国金融信息化和支付电子化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缺乏电子货币监管的理论支撑体系以及实践经验。所以,英国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8.
颜畅 《中国金融家》2010,(10):144-145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金融业遭受重创,各国开始反思各自的金融监管模式。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国,通过强化维护金融稳定,扩大央行的维稳权和FSA监管权限等措施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统一监管模式,引发了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思潮。英国此次改革发展的趋势概括来说就是完善监管体系,扩大央行权力,强化金融稳定和安全;加强机构之间合作,处理好各监管机构之间关系;强调审慎性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主要是三大金融监管机关基于分业经营制度进行分业监管,但这种监管制度安排未吸收中国人民银行参加三大监管机关的联席会议,这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相符合,也不利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控制。为此,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的完善可考虑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作用,并应按阶段推进,逐步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监管机关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英国目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所有监管职能集中在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FSA)。2010年7月26日,英国在其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提出,于2012年取消FSA,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将成为唯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全面金融监管。原FSA的职能由三个机构取代:央行下辖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1.
段益军 《济南金融》2004,(11):27-29,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与效果,各国采用了各种措施,包括变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本文分析了金融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式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实践状况,发现金融监管的理论模式和各国监管体制的实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认为一国监管体制的设立应考虑到经济、金融、历史、法制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与效果,各国采用了各种措施,包括变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本文分析了金融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式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实践状况,发现金融监管的理论模式和各国监管体制的实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认为一国监管体制的设立应考虑到经济、金融、历史、法制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入世之后,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本文立足金融改革及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对如何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推进监管国际化进程,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共同趋势下,我国现行的机构性监管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功能性金融监管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因而是金融业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优选择。在借鉴英国的功能性监管框架基础上,对构建我国功能性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现状的详细分析,认识到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方面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对监管模式和监管体制等重新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通过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对中国金融监管做出创新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监管办事处作为银监系统的监管前哨,运行近两年来,其机构设置、职责定位一直不明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能的发挥。本文对目前银监会监管办事处的管理现状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提出要重新设定监管办事处的运作模式,调整机构设置,合理界定职能,整合人力资源,改进管理方式,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前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控股公司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有效的金融监依赖于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借鉴本文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逐步推进功能性统一监管模式,同时,加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明确“一行三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职责、范围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我国金融监管是选择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的模式已纳入了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分业监管仍具有客观必要性,这是因为,分业监管更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一、总结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发挥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末以来的“金融业监管一体化”潮流冲破了欧美各国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同为中央银行两大职能的格局,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中分离出来,其中英国是主要代表。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监管模式的分析,探讨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金俐 《济南金融》2010,(3):8-12
中央银行应在多大程度上行使金融监管职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在各国金融监管实践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情况。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出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都主张扩大中央银行的监管权限。本文拟对中央银行扩权的主要依据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