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晋宁 《品牌》2013,(Z3):59
人物通讯,是我们做企业宣传经常要写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日常新闻事件中对人的采访不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描写既要有真实性,内容要求生动,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辞和文学表现形式。那如何才能把握好人物通讯中的人物描写呢?关键是要把握好两点:采访准备和构思处理。  相似文献   

2.
“报虫儿”曝光(续)刘一达四、“报虫儿”成名真经笔者最初也像小学生一样,对“报虫儿”如此神速的写作数量心里揣着“十万个为什么”。这可不是写小说。新闻,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岂能胡编滥造?再说,这帮“报虫儿”大多是新闻圈外的人,采访新闻也好,采访...  相似文献   

3.
于馨 《北方经贸》2012,(5):146-147
新闻摄影图片在企业报的选择及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新闻摄影图片是各类报刊、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刊登在报纸或杂志上,并不比一篇通讯、特写和消息的宣传作用小,因为新闻摄影在感观上更加直观,生动。更加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图文并茂"已成为报社发展的主流,用图片的形式报道新闻事件,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认可。因此,新闻摄影图片内容要求"准",要真实。新闻摄影图片要求新、求快、求活,要有时效性。新闻摄影也讲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杨霞 《中国报业》2023,(14):150-151
《新闻作品赏析》是新闻学专业者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新闻作品赏析》课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采写新闻、评论新闻。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以文体为关键词掌握新闻写作要点,依托获奖新闻作品破解“写什么”和“怎么写”,以科研素养开启机器新闻写作智能化格局,让学生理解优秀新闻作品的标准,掌握新闻作品赏析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颖 《中国报业》2012,(10):183-184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隐喻同样广泛存在于中外新闻文体中,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新闻翻译工作者,能否将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来,将逐渐成为一篇英语新闻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因素。本文从英语新闻中隐喻的重要性出发、试图从可译性角度,结合翻译补偿理论举例探讨英语新闻中隐喻的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对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其中,听能居五能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闻听力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新闻听力的教学分为语音、语法与词汇、笔记、复述及文化背景等五个方面,其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形成正确的听音方法,使学生热爱新闻听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7.
当“十面霾伏”“PM2.5”成为新闻热词,大众的目光越来越聚焦在环境保护上,环保新闻成为人们了解身边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因此,环保新闻的写作.是否从民生角度出发,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做好环保新闻与写好民生新闻一样,生搬照抄政府文件、统计数字不可取,现代传媒要用“群众的眼睛”看世界,通过科学的态度、生动的语言、身边的故事,向大众传达正确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让环保新闻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民生。  相似文献   

8.
陈壮 《中国报业》2017,(10):26-26
本文通过对党的新时期政策以及生动的民生事例的阐述、归纳和分析,认为只有关注民情、重视民生,才能了解体会民生,才能在话筒前更加自如地进行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将稿件的精神实质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来,完成再创作过程,播好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9.
刘琴 《中国报业》2023,(7):112-113
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往往离不开精彩的故事。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法报道新闻,不仅会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也会更加吸引读者的关注。如何写好新闻故事,值得记者思考和实践。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写好新闻故事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被大家叫做科班出身的学新闻的大学生,笔者始终谨记一个浅显的道理:新闻的生命力来自基层,只有深入基层聚焦一线员工、聚焦典型事迹、聚焦改革创新,聚焦基层才能采写出鲜活生动的报道。
  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走、转、改”活动,笔者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基层发掘有价值的鲜活的新闻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走基层不能“到此一游”,要带着一颗火热的心走,要带着思想走。只有与基层员工搭起连心桥,才能真正贯彻新闻“三贴近”的要求,才能将“走、转、改”活动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光彩》100期,编辑打来电话,让我从作者的角度谈谈感想。我既感到惊讶又感到荣幸。惊讶的是,一晃《光彩》杂志都创刊100期了;荣幸的是,在全国的范围内自己能被选中。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就从8年前说起吧。那时,我在辽宁省个体劳动者协会创办的《个体私营报》编副刊。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也要采写一些经济新闻。但我的“强项”是文学而不是新闻,不知怎样才能写好。正在这时,听说北京要创办一本《光彩》杂志,而且是首家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杂志。当时觉得眼前一亮,就像赵本山说的那样:“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个粘豆包。”巴…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特定的方式,同特定的对象,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的。不同的交际环境、对象和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银行英文信函是众多不同文体中的一种。本文着重从词汇运用、句法特征、修辞手段和章法布局几方面探讨这一文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图片的特点 新闻照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一种视觉新闻. 新闻照片特点表现在:它是一种“易读”的信息,直接客观地展现出了新闻的全貌或者某部分的场景.人们常说“一图值万言”是指新闻照片以其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特征的最佳瞬间,向读者展示了该事件最精彩、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情节和细节使读者能从照片画面提供的优先信息中联想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预期的发展趋势,好的照片还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一图值万言”的说法充分说明了新闻照片具体简洁而有力的表达能力.因为照片记录的是瞬间的记忆,它客观地呈现出了对象符号,往往可以产生长久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就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地,如实地报道.笔者认为,写好一篇新闻稿件,需要有很多因素,其中需要做扎实的莫过于练习好基本功,同时,注重语言的艺术,做到了解你的新闻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本文对此几项相关问题进行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这次大会的主题叫《创新与会展文化》,这个主题非常好,因为创新对于会展业来讲尤为重要,在新闻界有一句话:“新闻是贬值最快的商品”,一条新闻张三报了是新闻,李四再去报就是旧闻了。所以,新闻界里面对这个“新”追求的非常重视。会展业,我打听了一下,2005年中国举办了3000多项  相似文献   

17.
英文商务信函有着的自身文体特点,同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诸多差异,使得信函的翻译较难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等值。拟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体对等”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信函英汉翻译的文体对等。  相似文献   

18.
李文琴 《中国报业》2023,(19):254-256
融媒体时代,做大做强做好法治新闻,对于法治新闻报道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任务。在新媒体技术持续迭代背景下,“中央厨房”式的新时代发展进程中,融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跨界”运作模式,即“跨界采访”“跨界报道”,可以实现多个部门共同分享。平台可以按照受众定位、传播模式制作出多种类型新闻,将其精确传递到观众视野中。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战线工作已经十五年了,自己做过多少次新闻采访早已记不清了,但是仍然铭刻在心的几次重大采访经历却让我认识到,采访的成功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三分写、七分采”。  相似文献   

20.
刘启红 《中国报业》2023,(9):242-243
“题材荒”已经成为党媒记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当立足客观事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剖析“题材荒”背后的成因。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从宏观视野进行论证,才能探究破解“写什么”之困的路径。应当坚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深入践行“四力”,就能打破“题材荒”的怪圈,做到下笔如有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