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发现中国小城镇公共服务公平性总体较好,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利用地理联系率分析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将小城镇分为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型(双强型和双弱型)、公共服务先于经济水平型、经济水平先于公共服务型四种类型。进一步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分类对待公共服务与经济水平匹配度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大,但也存在着规划、基础设施、体制创新等滞后的问题。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虽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泉州市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发达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提升小城镇经济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加以探讨。作者动用经济增长极核理论证明了小城镇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政策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小城镇发展行为主体呈多元化的观点。同时总结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四层次模式,并认为区域竞争力理论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达工业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并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采取的是“以城镇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模式;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的同时,推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模式。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生态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不发达地区发展研究 ,逻辑上隐含三个主要的经济前提 ,即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性、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和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干预。在这三个前提下 ,不发达地区发展研究有着自己的特殊任务。不发达地区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比较研究 ,主要有规律比较、模式比较、要素比较。不发达地区发展研究成果 ,一般为课题报告式的文本 ,文本成果的更大价值在于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同时针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淡水短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在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即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实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在分析河北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为目标,构建了包含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运行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为本地区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水平的决策,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渐推进,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小城镇也随之产生。许多小城镇依托其所在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而发展,从而带动该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旅游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小城镇类型,符合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到自然环境、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着重研究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安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西安市重要产业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较为困难。同时,由于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明显,旅游业发达。因此,探究西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脱钩”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压力评价系统,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构建Tapio脱钩模型,对西安市2010—2019年的脱钩弹性值进行计算,并每两年计算其生态环境压力综合指数变化率(ΔEEPI)和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变化率(ΔTEI),得到西安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税是各国政府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福利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环境税的承受能力,指出发达地区企业和居民较欠发达地区企业和居民承受环境税的能力更强,由此提出三个重要的政策建议:开征环境税不能以增加税收收入为目的,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环境税税率,以及尽早推进环境税改革以理顺税收体制。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从建立生态文明、利用经济手段、控制人口、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五个方面分析了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边缘区域经济是指在地理上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没有较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该区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区域。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漳州市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等原因没有把握好难得的一次历史发展机遇,逐渐演化成"闽南金三角"内一个典型的边缘区域经济地区。通过对漳州市所辖10个县(市、区)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发现,漳州市各县(市、区)经济边缘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层。根据三层区域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对各县提出针对性的经济建设对策,助推漳州市融入"闽南金三角"区域一体化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我因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研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成十六大提出的“21世纪头20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对迁入和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移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路事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上世纪八十年的"要想富,先修路"等口号的提出中我们就能看出农村公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已经得到了广大人们的肯定和认同。本文研究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局限在经济层面,而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几个方面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制度设计影响着经济绩效的发挥。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影响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其中,体制约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基于我国西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其体制改革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改革,西部农村小城镇的体制改革还相对缓慢和滞后,突出表现在财政、行政、规划、土地流转和投融资等方面。为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研究和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在小城镇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同时,要结合西部地区小城镇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把农民的生存和富裕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置于首要地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小城镇,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引导农民进入第三产业给农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增加西部地区人口环境容量,可持续的经济繁荣才会在西部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短板之一.基于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随机误差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率,剔除二者的影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并呈持续上涨态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区域比较得出,中西部地区的治理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效率最高,而浙江省治理效率最低.经济发达地区,治理效率未必较高,区域差异的形成,源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是振兴实体经济和提升居民福利的重要因素。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背景下,研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1 994个县的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考察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速公路开通对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这一基本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依旧稳健。第二,在使用深度方面,高速公路开通主要促进了货币基金服务、保险和信贷业务的发展。第三,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高速公路建设可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和资本流动来促进县域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第四,高速公路开通更有助于提升中西部、贫困、初期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水平,促进了城市各区域数字经济收敛和空间均等化发展。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通过局部的均衡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创新法律制度,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