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建设美好世界、破解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之困、探寻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等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一倡议的提出有助于破解全球发展失衡、贫富差距加大、生态问题凸显等问题.这一倡议的提出也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遵循马克思主义真正交往观、马克思主义美好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逆不平等观等理论逻辑.同时,针对如何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数字丝路、绿色丝路和健康丝路等国际合作实践方案,并以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中国担当引领数字丝路、绿色丝路和健康丝路,从而促使"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旅游项目同质化、专业人才紧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地缺乏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应当积极制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策略,培养专业人才,多方联动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五年规划(计划)"是我国最重要的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30年来,学术界对"五年规划"的基础性、专题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对"五年规划"的指导方针、编制与决策模式、作用与功能、历史经验与教训等方面作了重点研究.但是,研究中还存在视角不够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等不足,对于"五年规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评价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应注重从多学科、多角度拓展研究,加强对"五年规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整体、宏观研究,深化"五年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体制改革以及"五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绩效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收入水平相距悬殊,导致在生活水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客交往过程中,处手“弱势”的乡村居民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部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等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社区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管理的对象,忽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权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将社区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本文在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利益的双赢,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自从19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以来,被认为是拉动乡村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影响的两面性以及乡村旅游自发展以来所产生的众多问题又值得人们注意。文章以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将其抽象为一个较完整的模型,并着重指出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村落后现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制约,以及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管理者自身还存有若干缺陷等相关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去、到乡村去参与社会实践对缓解当前就业难、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及大学生自我完善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11.
曹建业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8):14-17
说到美国的乡村,首先要明确美国对乡村的定义。在美国,通常所说的乡村并非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农村和乡下。美国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行政区划已经很难清楚的界定美国的乡村和城镇。美国是按照人口的密度来划分城镇和乡村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探讨》2022,(1)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对乡村重构的促进作用已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经济学解释有待深化。文章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据此分析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基于乡村产业升级的综合效应是旅游业在乡村重构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定位,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起点和关键分别在于高效却欠发达的乡村生产要素组合和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的要素重组,基本逻辑在于乡村人地关系的变动;在城乡双向互动的背景下,旅游业通过乡村物质、社会、文化、生态等资本的引入,对乡村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为土地赋能,进而缓解欠发达的特殊均衡,助推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重构;应根据旅游业介入下的乡村要素重组思路,从拓展重组来源、区分重组方向、把握重组抓手、完善重组环境等方面探索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阐释数字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对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其中包括资源共享,提质增效;精准识别,供需耦合;主体多元,协同创新。同时,本文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应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一体化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专业化建设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契合村民多样化需求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探讨》2019,(9)
除了战后资本的复兴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欧盟乡村发展之外,欧盟各级政府为实现欧洲战后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战后欧盟乡村发展经历了从支持农业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的转变,从关注食物安全走向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欧盟不断与时革新的乡村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范式,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首先,三农财政支持需要由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乡村振兴除了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社会和生态的重振;其次,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多部门多主体的参与;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振兴应该有的放矢,鼓励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乡村中的边缘农户退出农业生产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的边缘化问题凸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本文以新民洲地区为例,探讨乡村可能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发展,银行业必须立足“三农”,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加大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信贷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对数字化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及面临的问题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银行业实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积极探索和实践具备农村特色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