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根本.企业政工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人、理解人、引导人、培养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志国 《经济》2007,(9):68-68
企业怎样才能插上以人为本的翅膀? 首先要弄清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我认为,对企业来说,以人为本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根本,用通俗话来说就是要"拿人当人",这是尊重人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成为最重要的企业战略要素.现代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质就是不仅要将企业中的人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还要将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即把人看作是目的,人本身就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现代企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策,就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飞 《经济师》2005,(6):149-149,151
人本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即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由于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在企业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从员工人格主权尊重、工作动机激励、个性差异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人本管理,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张秀枝 《经济师》2011,(6):30-32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手段,即以人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的一个概念,也是很多企业的价值追求。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表面化和庸俗化,以为只要关心一下员工生活,不断提高员工的待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实施管理,把人作为组织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强调开发人、尊重人、依靠人、满足人,最终  相似文献   

7.
人是整个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一切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服务人的快速便捷,这是衡量道路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原则和标准,即"以人为本".本文在就诶是现代城市交通环境创建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给出了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城市交通环境创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即形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是“人为为人”.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理念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江 《经济论坛》2007,(20):50-52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和县域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根本。企业政工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人、理解人、引导人、培养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接触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实际利益需求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紧紧围绕人,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在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帮助.这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校园",目标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就是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分析了当前企业在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行政领域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以及其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要求,“以人为本”在行政领域就存在方向上的不可逆性,这种性质集中体现在党政机关干部(或称公务员)要指向群众、指向多数人的利益和全局的利益,这样才能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本质精神;为使以人为本取得更大成效,在把握了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后,还应该做到延时指向和即时指向,要构建对民生足够关注的信息反映机制和快速处理问题机制、并突出关注那些无以为本的人,做好这些工作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5.
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生命力,一切对象的价值等于其产生的对特定主体的生命力的增量.生命力是特定主体在其生命存续期内的人的价值的积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权利.商品的价值有三种时态:交换前价值、交换时价值、交换后价值.商品的价值包括三种形态:人力资本的价值、非人力资本的价值、社会资本的价值.生产力就是生命力的投入与回报之比,就是生命力的使用效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本.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臂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7.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和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为协调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服务的手段。以人为…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的价值,保障和扩展人的权利。历史上凡是具有进步性和积极作用的宗教、哲学、政治思想,都在某种程度或某一方面具有肯定人的价值,争取和保障人的权利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吸收、继承了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华并在多方面进行了发展和超越。其发展和超越具体表现在:对人的权利和价值的肯定直接、全面、充分,克服了以往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推动以人为本各方面内容的落实,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有从理论变为实现的保障,以科学的制度构建为条件,使以人为本有变成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要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就要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革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 《当代经济》2007,(13):46-4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实质是"以人为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实施应落在"以人为本"和"造福人民"的理念上.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我们革新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