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4年以来,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区域"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现代化发展及生存环境的变更,融资方法缺失、资金供应不敷、金融支持意识不足、金融市场支持紧缺、保险机制缺失,使得甘肃省少数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基于此,文章结合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丰富但金融体系不足现状,构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体系,可有效解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突出问题,有利于将甘肃省打造成非遗保护强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粹最终表现的是国家的文化形象,因此以"国家"的名义和相应的政策营销国粹是上上之策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高翔等三十多名代表则联名提案,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3.
《时代经贸》2011,(6):70
6月10日,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办的"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场交流会"在北京珐琅厂举行。此次活动以"依法保护、薪火相传"为主题,通过组织老字号企业交流分享"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经验体会,参观珐琅厂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景泰蓝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4.
经济危机下企业生存困难,许多企业都选择减少人力资源支出,精简组织结构,裁员浪潮汹涌而来.在降低运营成本,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的棘手问题,如何安抚好留任员工、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幸存者综合症"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遗保护不断推向深入,已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生产性方式保护"阶段.回族剪纸产业化发展,必须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同打造"回乡"品牌,多元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尕妹子"品牌在探讨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具体实施与成果,寻找能与现实结合的生存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相似文献   

7.
现今,随着"非遗"的大热,更多的民俗学者投身于"非遗"的各项研究,甚至有的高校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引起了民俗学界的思考.提出了对"非遗"和"民俗"关系的不同观点.本文在梳理清楚民俗和"非遗"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民俗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看法.最后从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创造的伟大智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聚地.随着运河岸边村落城镇化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保护传承,逐步出现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技艺"无人问津"等现象;同时非遗传承人受到自身年龄层次、知识水平与环境空间的限制,对扩大非遗影响力和提升受众体验度亦能力有限,传统的传承传播渠道面临瓶颈期.大数据、云平台的新传播情境以及"互联网+"新媒介传播从广度上可加快非遗传播和受众体验的速度与力度,从深度上开拓非遗传播空间与格局;大运河江苏段非遗IP与超级话题的不断推陈出新,可展现不同新媒体介质的公共交互性、开放自由性、资源综合性和传播虚拟性等特征.因而,研讨运用新媒体提升大运河沿线非遗传播的策略显得亦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着积极作用,设立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后,国家级非遗能否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非遗保护和开发的必经之路。文章以2001—201 3年中国31个省非遗和旅游业匹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国家级非遗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遗名录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不显著。随后划分旅游业发达和不发达省份,并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旅游业发达省份,国家级非遗并未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对于旅游业不发达省份,国家级非遗则有效地推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出台、专家学者的努力,非遗保护成效显著,我国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因手工技艺地域性特点、文化性、技艺特色性因素的影响,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方式与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为例,从楚式漆器制作技艺的自我发展、国家导向下的技艺保护与传承、职业教育融合下的技艺保护与传承三个方面来解析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遗存大量非遗资源。亳州市技艺类非遗不论从数量还是类型看都是其中特色分明的大类。保护与传承其技艺类非遗,对坚定文化自信、宣扬当地特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RMP理论,通过宏观数据分析亳州市技艺类非遗的资源特征,使用调查问卷了解技艺类非遗消费市场、产品购买情况。结果表明:亳州市技艺类非遗数量较为充足,但在呈现类别、地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对亳州市技艺类非遗总体认知程度低,对其产品的消费水平、购买能力不足;其美学艺术性和独特制作工艺更看重。在传承路径上,亳州市应合理打造不同资源类型的非遗技艺产品,融入科技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改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扩展技艺类非遗传播渠道,培养传承人,加强政府扶持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北京老字号有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共有81项。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生活习俗"等三大类。其中,进入第一、二批"非遗"名录的区级项目有72项,占全市586项  相似文献   

14.
心理护理措施的好坏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影响,好的心理护理是护理艺术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利于术后早日恢复健康。同时,护士正确运用心理护理方法,还可以调动患者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消除恐惧等,对保证手术疗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心理护理在手术室中的运用,从术前准备、术中实践、术后护理三个层次,分析对于不同患者、不同时间点所应用的对策,为实践中提高护理水平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红坦  王敏 《时代经贸》2013,(16):82-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高等院校对非遣保护的优势,力求为其他高校开辟一条非遗保护的路子,呼吁社会各界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6.
马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316-317
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技艺保护现状出发,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传承社区等权利主体与开发利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因此开发利用同时,需要强化对非遗法律保护和确认的相关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共有81项。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生活习俗"等三大类。其中,进入第一、二批"非遗"名录的区级项目有72项,占全市586项的12.2%;市级项目有36项,占全市153项的23.5%;国家级项目有26项,占  相似文献   

18.
金炜 《时代经贸》2008,6(6):62-6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自恋式被动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悲哀。非遗保护不是考古,不是简单的原汁原味,它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旅游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参与"非遗"的保护。本文通过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比较,提出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框架与策略,旨在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我党建党以来第一次公开表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随着十六大精神和研究的深入,剥削又一次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剥削问题,有利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