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月18日晚,吴仁宝走了!那位可亲可敬的华西村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天下第一村"的村民们,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不仅是村民们永远爱戴和传颂的领路人,也是我们十分崇敬和景仰的"中国农村风云人物"。3月20日,我们走进华西,凭吊"人民之宝"吴仁宝!恸别老书记:花圈满廊,人潮不息当天下午5点,我们走进"天下第一村",车在华西龙希广场停下,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小邱引着我们前往老书记灵堂吊唁。在高耸入云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即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的东北侧,是老书记生前为让"华西人不淋雨"而建的"万米长廊"。  相似文献   

2.
吴仁宝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西村为什么能几十年红旗猎猎飘,经济步步高?就在于吴仁宝在带民共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善于集合各种积极因素、靠人才、靠智慧促进了科学发展,逐步练就了过硬的科学发展能力。选择决定命运——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抢抓机遇有人把华西经济称为“会议经济”,开会,在华西村大有学问!在华西村,吴仁宝爱开会,华西人也爱参加会,开会已经成了华西独特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开会是吴仁宝与华西人创造先进文化,创造学习型党组织,创造学习型企业,创造学习型村庄有效的路径之一。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汽修厂…  相似文献   

3.
在华西村掌舵人吴仁宝退居二线之际,华西村经济再传捷报:华西村,去年总收入突破了60亿元.是1980年的60倍,一个华西村变成了60个华西村.凡到华西参观的中外人士无不惊奇:华西的经济何以能发展得这么快?华西人说,是老当家吴仁宝的创新思维,把华西经济搞活了!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5日,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在带领华西村奋斗拼搏了40年后,村党委书记、75岁的吴仁宝宣布退居二线,由四儿子、39岁的吴协恩接任党委书记,成为新一代华西村“领头羊”。吴仁宝为何选择激流勇退吴仁宝此前曾多次说过,他要干到80岁。去年4月份,华西“一分五统”了周边10个村,华西村成了真正的“大华  相似文献   

5.
华西村转型     
作为"天下第一村"的党委书记,十八大会议代表吴协恩平时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和父亲、老书记吴仁宝相比,在发展理念上有何不同?二是华西模式能不能仿造,华西之路能不能复制?多年来,华西村的发展和变化,一直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之一。"我喜欢做资本运营"当被问到2002年担任村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以来,华西的发展思路是什么时,吴协恩缓缓回答说: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的楷模。他说,我从当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那天起,就横下一条心,再苦再难也要让村里农民过上幸福日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冯治同志的专著《吴仁宝评传》一书中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吴仁宝的成长历程,更以学者的眼光,站在社会学、经济学的高度,为我们揭示了华西及整个苏南农村变迁的历史意义:“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核心是农村工业化,载体是农村城市化。当代的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农村发展的终级目标而言,农村将通过持续的现代化而变成为城镇社区,农民将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变成为市民。”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我们描绘了华西工业化、城市化的辉煌历程。本书的记述给了我们多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启迪。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吴仁宝  相似文献   

8.
这是中国长江边上最普通不过的江南小村,因为一个人让这个村庄越来越不普通了。这个村就是华西村,这个人就是吴仁宝。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离世而去,而今延续这个人的是吴仁宝的小儿子吴协恩。坐在我面前的是华西村的新掌门人吴协恩。他年近五十,浓眉大眼,高大魁梧,皮肤黝黑,头发稀疏。他说话不急不慢,温文尔雅,声音不大不小。他的身上体现了苏南人应有的小心谨慎、精明能干的特点。他说他像妈妈,淳朴富态,开口先带笑脸,而其他几位哥哥姐姐则像老书记,白  相似文献   

9.
子系 《中国改革》2004,(10):61-62
江尾海头,有这样一个小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她就是江阴市华西村。华西建村43年来,为什么红旗不倒,长盛不衰? 这与全国著名劳模、华西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的科学发展观、特色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8日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这个"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他是当代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10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走进华西村398号吴家所设灵堂,仍然无法相信老书记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吴仁宝,这个"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农村发展的标志性人物,就这样永远地放下了他的家人、他的村庄、他的事业,令人悲痛感伤,令人思绪绵绵。追悼会那天,会场内外悬挂的两幅挽联极具概括力和震撼力:一幅是"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村民艰辛创业时代先锋沉痛悼念吴仁宝(上联),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奉献无私道德楷模深切缅怀老书记(下联)"。  相似文献   

12.
吴仁宝,1928年生,江苏江阴人,1945年入党,相当于大学文化。曾做过村官、乡官、县官。他先后当选为全国第十、十一届党代表和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以及全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常委、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两次、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华西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建村40多年来,华西人民在全国著名劳模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使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就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目前,全村拥有12大公司,集体资产超160亿元。"华西村"商标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被赞誉为"中国农村第一股"。现在,村民家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有100~1000多万元的资产,有1~3辆轿车。2001年6月并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相似文献   

14.
华西之路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有句名言:"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讲了实事求是,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吴仁宝就是靠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带领父老乡亲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把华西村建成了"江南首富"、"农民的乐园"。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多年来,在吴仁宝心底一直藏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对农民迸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说,"农民"两个字历来是和"土地"紧紧连在一起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了,他们可以离开土地,可以走出本乡本土,甚至可以穿西装,讲英语,到国外去做生意。城里人有的,农民也要有,城里能办到的,农村也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元旦,上海解放日报记邱曙东前来采访对华西村吴仁宝的看法。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吴仁宝在位50多年,为什么红旗不倒?二是有人称吴仁宝是思想家,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16.
辛文 《农家之友》2010,(2):10-11
从上海市郊的一个农民到齐名华西村吴仁宝的"中国功勋村官",57岁的吴恩福打拼了35年。他见证了七宝镇九星村迈向"中国市场第一村"的每一步。在这块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500多个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7.
《农村财务会计》2006,(4):58-58
吴仁宝在担任华西村书记的40多年里,始终认定“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把华西村从一个农业小村发展成为工农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300亿元、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第一村”。吴仁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带头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心系群众、  相似文献   

18.
30亿建中国第八高楼、买飞机自办航空公司、进上海发展金融业。拥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又有新动作了。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一上台,掌声响起。"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因为北京最高楼328米,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台下响起轻快笑声……吴仁宝口音极重,每说一句,旁边的主持人便翻译一句,配合默契。对于大多数来华西村参观的游客  相似文献   

19.
2003年7月5日,“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换帅,老书记吴仁宝退居二线,原党委副书记、吴仁宝四子吴协恩接过9帅印。2004年1月10日,“2003年中国十佳小康村”揭晓和颁奖仪式在华西村举行。会议期间,吴协恩书记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了本刊记的采访,就有关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等多项荣誉。华西人始终坚持党的信仰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通过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把华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