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循环经济”与“以人为本”的关联——“以人为本”是“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指导,“循环经济”是对“以人为本”的积极应答和有效实践。没有“以人为本”的催动和指导,不可能有“循环经济”的成熟和繁荣;没有“循环经济”的实施运作,“以人为本”也得不到真正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民间文献常见的“庄”、“庄田”、“庄宅”、“庄园” ,其主人既有皇族、官僚、普通地主 ,也有自耕农。庄的规模有大有小 ,小者只有几间茅舍 ,几块菜地。这些庄均不是基本的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庄园主与庄客间也不一定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隋唐五代正史中所说的“田园”、“田业”、“田庄” ,实即同一含义 ,可以互相换称。唐五代诏敕中所谓的百姓庄田、官健庄田、寺观庄田、逃户庄田等等 ,也都是作为一般农田的同义语 ,别无他意。换个角度讲 ,农民、商贾、地主、官僚、士兵、寺观的田地也都可以称为庄、庄田 ,而不必具有什么特殊形式 ,或有什么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即“民工荒”现状描述、“民工荒”基本判断、民工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民工荒”产生的主要原因、“民工荒”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财政支出“越位”、“缺位”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分析出发,认为要矫正财政支出“越位”、“缺位”.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界定、事权划分、预算约束的加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对“人民本位”的科学内涵作了简要探讨,认为它的内容特征表现为思民情、顺民意、谋民利、靠民力。之所以说“人民本位”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先进生产力是“人民本位”的基础和前提,先进化是“人民本位”的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本位”的主体和目的。科学把握这一点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私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 ,民间非法铸造的铜钱称“私钱”。同“制钱”相比 ,“私钱”具有种类多、质量差、价值低等特点。“私钱”在明代前即存在 ,但影响不大 ,至中叶后则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代中叶后“私钱”泛滥的直接原因是铸造、贩卖“私钱”可获利 ,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人们对“私钱”持认可甚至欢迎态度。造成人们对“私钱”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既有国家方面的 ,亦有经济方面的。明朝为禁止“私钱”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和政治腐败 ,这些努力总的来说是失败了 ,非但未能达到杜绝“私钱”的目的 ,至明末更成了一场闹剧。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经济资源 ,应遵循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 ,允许、鼓励和保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了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家进行创新 ,应确认“经营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并确保其合法地位 ,这是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劳分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具体转化形式 ,“经营要素参与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承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认同萨伊的“三要素论”。  相似文献   

10.
康景忠作为“一把手”,带领平山县地税局95名职工走过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度过了艰辛而难忘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取得了一张张闪光的奖状和一面面鲜红的锦旗:连年完成税收任务,连年被市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多次被评为好班子,连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去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他个人1997年被评为“优秀人民公仆”;1998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式”;1999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五年的体会,他用一句话概括为:“一把手”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表率是增强班子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经济》2005,(11):8-8
仅仅20多年前,“计划”还在中国拥有不容功挑战的权威和无远弗届的权力,“有计划、按比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统摄国民经济运行,“指令性计划”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范畴,“计划委员会”在众多政府部门中居于领军地位。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委员会”先后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计划”也运渐淡出社会经济领域.在至“十一五”以“规划”取代“计划”.  相似文献   

12.
林东民 《发展研究》2004,(12):66-67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人都讲“面子”、爱“面子”。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顺应人性的管理。关心人、尊重入、实现人的价值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讲“面子”,就是尊重人。“面子”,作为构成“人性”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因此,谈人本管理就不能不说“面子”。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说说“人本管理”与“面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许多民营企业都经历“人治”、“法治”,再走向“德法兼治”的管理历程,然而,“德法兼治”说易行难,操作起来,很难把握分寸,过高的“艺术性”要求,超越了现阶段管理者的整体水平,使许多管理者莫衷一是;也有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人治”。因此,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可操作性强的新型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从认识"以人为本"到实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阳 《经济论坛》2006,(4):74-75,88
人类的历史就是管理的历史。而管理的目标无论差异多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尤其如此。企业管理要提升,不仅要建立一套思维超前、设计科学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让“死制度”产生“活效益”的环境,即如何最大地发挥“企业人”的活性,让其在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中生根、成长、硕果累累,这才是管理艺术的极至。而要达到如此的管理境界,关键在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去年6月启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高潮不断,继7月份首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以签约2900多亿元大单引起全国瞩目之后,9月下旬“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又在广州举行。来自“9 2”各省(区)、港澳特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知名企业家齐集羊城,探讨“泛珠”之下更为具体务实的经济体——城市的合作方式及互动战略选择,可谓再掀“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17.
"限塑令"的"堵"与"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限塑令”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塑料袋“少用一点,回收一点,替代一点,降解一点”;尽量做到“能不用就不用,一定要用就少用,多次重复用,不能用时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通过杨献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逻辑矛盾的揭露和对“综合经济基础论”的论证,揭示了两者观点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方法论意义。继而分析了从“综合经济基础论”中经“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传承超越的异同关系,从而显示了这一理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制造"的知识产权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在创造外贸奇迹的同时也暴露出“三无”(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无全球营销网络)的软肋。“中国制造”知识产权软肋带来利润之痛、反倾销之痛、环保之痛。“止痛”的良药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变“三无”为“三有”。  相似文献   

20.
《环境经济》2010,(3):14-14
“两会劲吹低碳风”的消息近期频繁见诸于报端、电视、网络。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所提交的有关“低碳”的议案、提案占总量比例很大,这表明,“低碳”不再仅仅是个概念,“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我国今后的“低碳道路”怎么走,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普通公民都有必要对“低碳”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并为国家和政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