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央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叠加效应的进一步发挥,2011年商业银行严格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正规金融有益补充的民间借贷日趋活跃。笔者通过对资源和资金富集区的陕西省神木县的调查,发现该县民间借贷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潜在风险应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最近货币政策转向期间,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活动趋于活跃,引起各方关注.温州民问借贷市场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可以折射出民间借贷市场的动态和货币政策转向的某些方面影响.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长期致力于当地民问借贷市场的监测调查,积累了大量监测数据、案例资料及相关信息.本文反映近期监测调查的总体情况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民间借贷呈逐年活跃的趋势。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着重对民间借贷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探求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提出在当前实施宏观稳健的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规范引导民间借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毛文华 《时代金融》2012,(33):201+216
2011年下半年浙江各地接二连三出现民间借贷链条断裂,老板跑路现象,引起了全国对于民间借贷资本的广泛关注。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可以折射出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整体动态。本文基于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大量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深入研究2011年局部金融风波前后温州民间借贷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合理地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2003年~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1)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不是传统的民间借贷市场;(2)民间借贷规模既受到当地实体经济影响,又受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约束;(3)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受货币政策工具、资产价格的影响显著;(4)民间借贷短期看是银行存款的替代品,长期看是银行贷款的补充。解决温州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当从实体经济入手,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向民营资金开放部分原来垄断的行业,真正落实新旧36条,为民营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同时,鉴于实体经济所能承受利率有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外,非正规金融机构利率相对过高,无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只有建立真正意义的民营银行,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在山西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释放民间资本、补充正规金融以及优化区域资金配置等作用。由于其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对高利润的追逐、规范化程度低等导致了民间借贷在山西省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并难以发挥资金合力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放松利率管制,加大财政支持,促使民间借贷走阳光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民间借贷在我国各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温州和上饶为例.可以发现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肖杰 《河北金融》2012,(3):27-29
"民间借贷"无疑成为2011年热点话题之一。从年初银行信贷紧缩开始,民间借贷已然被推到风口浪尖。其波及范围从传统民间金融较为活跃的浙江沿海地区,到迅速崛起的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这股庞大的民间资本力量掀起了全民借贷的旋风,高息民间借贷正呈现出全国蔓延的趋势。民间借贷"火爆"局面的背后折射出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民间借贷行业体制的缺陷。鉴于此,以本轮民间借贷危机为契机,重新审视并探究民间借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肖杰 《海南金融》2012,(2):84-86
民间借贷是2011年的热点话题之一.从年初银行信贷紧缩开始,民间借贷从传统民间金融较为活跃的浙江沿海地区,发展到迅速崛起的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高息民间借贷正呈现出全国蔓延的趋势.民间借贷火爆局面的背后折射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也说明民间借贷行业体制的缺陷.鉴于此,本文以本轮民间借贷危机为契机,重新审视并探究民间借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借贷的发展状况,最近,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对辖内部分旗县(区)民间借贷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借贷行为异常活跃。民间借贷活跃的基本特征一是需求结构变化明显,需求总量不断增大。需求结构由过去小额借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货币政策透明性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责任性、可靠性;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践中,货币政策透明性还面临着三大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冲击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正目益受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一个包含城乡居民两类家庭的DSGE模型,以我国2001-2012年含有131个变量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FAVAR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对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但对农村居民收入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央财政管理的国库资金是社会资金流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公开市场操作都影响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库已成为连接财政和金融的窗口和桥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近年来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实证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对我国货币政策格局的影响,提出了我国进一步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加强货币政策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勇  吕琳 《金融研究》2022,499(1):1-18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部门和多元宏观政策的DSGE模型,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反应规则及其协调组合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货币政策可继续盯住通胀和产出的稳定,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可分别重点盯住产出稳定和债务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重点关注以信贷利差和信贷波动为代表的关键金融变量;(2)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组合使用,能比任何单一政策工具都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反之,政策之间的不协调将显著削弱彼此的调控效应,加大经济和金融波动,从而导致显著的社会福利损失;(3)从多种政策协调搭配产生“合力”的内在机制来看,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对产出、通胀、就业和债务等变量的稳定效应,对货币政策产生额外助力,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通过稳定金融体系和降低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助力。上述结论表明,在多种经济金融政策并存的情况下,基于良好设定的政策规则,同时加强政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确保多元政策产生积极合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币升值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人民币处于升值过程中,这种情况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的情况有类似之处,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在本币升值背景下采取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他们在本币升值时货币政策的得失,并提出了可供我国制定货币政策参考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子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拓展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降低基础货币的规模,导致货币乘数趋于波动,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机制,探讨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情况下,支付系统发展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的效率,增加了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为达到相同的货币供给量目标,支付系统运行效率越高,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的基础货币可越少。此外,支付系统的发展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支付系统发展将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效果。本文还探讨了支付系统发展对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局限和困境,并探讨了其政策出路。本文突破了财政政策对私有部门挤出效应的传统分析方法,采用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交互作用,从更广泛视角分析政府政策的挤出效应;以个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及调整为框架,并突破货币政策分析将利息作为负债成本的传统方法,将利息也作为资产收益评估政策效果;运用这一框架,并采用"核心GDP"作为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指标,分析美国最近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局限和出路。  相似文献   

19.
刘华  李亚培 《南方金融》2012,(1):47-49,83
为削减债务赤字,美国政府计划把指数化支出政策中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由普通的CPI转向链式CPI。针对此问题,本文在介绍链式CPI的概念及其引入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了链式CPI与传统CPI的主要区别,并重点研究了链式CPI在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0年我国宏观季度经济数据,构建了3个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在信贷渠道传导过程中,提高利率对控制商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贷款供给是有效的,但对抑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供给效果不明显。提高贷款利率,抑制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银行的直接融资,但无法有效阻止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个人住宅按揭贷款等途径,从银行间接获取更多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