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璐 《南方金融》2006,(2):57-59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以混业经营中金融控股公司制为主导,结合分业经营中的专业管理模式,实行集团混业、经营分业是我国银行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融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即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向证券、投资、保险业务渗透成为全能银行,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分业经营仍是我国银行业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有很多人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角度或以我国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来论证我国现阶段不宜实施混业经营而仍需坚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目前若仍坚持分业经营原则,势必难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混业经营下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通过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从中找出其发展的合理性,并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角度,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同时,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在分业监管下实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原因,并就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小友 《新金融》2003,(6):38-40
一、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从发展历程看,混业经营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 银行发展从混业经营走向分业经营始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当时认为混业经营是银行倒闭的直接诱因.后来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推翻了这一诊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混业经营并不比分业经营风险高,1986年怀特研究报告表明美国30年代银行倒闭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混业经营而是美联储见死不救、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5.
混业经营下银行业的宏观风险及成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混业经营并非仅仅是业务范围扩大,对其宏观风险及成本进行全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混业经营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但从新修订的《商业银行法》仍然坚持分业经营框架,及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来看,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还有一段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加强金融合作,可以充分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的先进经验,分阶段推进、逐步过渡,本文认为加强金融合作是我国转型阶段的银行业的现实选择,并对合作的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混业也成为一大趋势。本文将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弊端以及混业经营的优势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徐斯豪 《中国外资》2012,(12):47-4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和货币资本的特殊行业,经营模式一般有两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WTO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转变的步伐。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对银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和货币资本的特殊行业,经营模式一般有两种: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WTO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转变的步伐.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对银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在分业经营原则下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去年底,美国通过了新的金融服务法,在法律上重新确立金融混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模式,从而宣告延续了近70年的分业时代正式结束。在这种背景下,关于金融业是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还是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问题,最近引起了我国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由于这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发展全局的现实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本文拟对分业经营条件下我国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欧美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历史来看,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有深刻的原因。1.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布与实施,发达国家几乎均放弃了银行分业经营,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从此,银行混业经营成了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有着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混业经营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只有实行混业经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金融资源,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另一种则相反,认为商业银行目前实行混业经营并不可取,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把金融领域里的事情做大做强,通过金融创新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把经营搞上去,把风险降下来,然后才是考虑投资行外领域。  相似文献   

13.
对金融业分业,混业经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业分业经营有益于银行体制的安全和稳定,而混业经营则有利于提高效率。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是选择混业经营模式,我国也应顺应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原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前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和未来几年所面临的现实选择,虽然分业经营有其特有的优势,混业经营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但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混业经营的优势远远大于分业经营并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为顺应潮流,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可以选择的混业经营模式,而以我国金融制度框架、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兼顾效率与安全、能够谨慎发展和平稳过渡的混业经营与监管模式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一、混业经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一)带来政策法律风险混业经营的最直接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新近出台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这些法律对业务管理只做原则上的规定,对跨领域的中间区域界定不清,造成监管者对金融机构是否违规的判断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按照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5年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金融业于今年年底就将全面的开放,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区别.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所谓分业经营,就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应的金融服务,禁止金融机构开展超越自身职能范围之外的经营活动.但是,金融市场开放以后,进军的外资金融机构大都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所谓混业经营,就是指同一机构可以经营不同性质的业务,法律对各种机构的营业范围不做明确限定.这些外资机构必将会在保险,银行以及信托业抢占中国市场,必将会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挑战与竞争,由此也带来了我国金融机构转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这一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由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的现状所决定的,但面对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和加入WTO后如何更好的与外资综合性银行相竞争这一个追切问题,加强商业银行和证券业合作,循序渐进,从分业经营逐步实现混业经营过渡就是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分业经营,它具有效率优势,但同时带来了分业经营所没有的风险。因此,金融混业经营下如何控制风险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哪种金融混业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风险控制。就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来说,我国可行的选择是金融控股公司。为了防范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我国法律应该对金融混业经营主体(金融控股公司及子公司)在主体资格、主体组织、主体行为和主体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三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媒体或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金融业将实行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尽管修改后的《商行法》没有对该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却为金融混业预留了一定的空间,而这一变化将对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浪潮下,分业监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冲突。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是国际趋势,加强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也是大势所趋,强化混业经营监管能加强国家经济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