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企业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都未能摆脱新古典思想的束缚,从而降低了它的解释力。本文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协作的思想应用于对企业的解释,并得出以下结论:分工不仅要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还要受市场不确定性的限制,企业内分工协作与市场分工协作的差异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企业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企业是追求分工经济与协作经济的要素所有者结合的产物。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出现后的结果,而不是企业出现的原因;当在企业内组织生产的边际利润等于在市场内组织生产的边际利润时,企业便会停止扩张。  相似文献   

2.
以分工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协作观认为,劳动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产生空间经济性,还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基本劳动组织形式。其贯穿在从企业(或集体)生产协作的微观层面到产业生产协作的中观层面,进而落实到具体区域的产业活动中,是推动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协作观是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简单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剩余理论与西方现代企业剩余理论之后 ,本文比较了两种理论在如下五个方面的差异 ,包括 :两种剩余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与前提 ;两种剩余定义的比较 ;关于契约关系的比较 ;剩余本质的比较 ;剩余索取权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并且,本文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5.
周姝 《当代经济》2006,(12):4-6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并且,本文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6.
斯密定理不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还是列宁的分工理论,实际上都是对斯密定理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内容有相近或者一致的理论,如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在意识形态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劳动剩余、分工演进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视作是一个劳动剩余逐渐消减的过程,但是人们对于劳动剩余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劳动剩余理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视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利用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提出了有关劳动剩余经济的几个命题,揭示了劳动剩余对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的两种均衡,解释了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易效率和对土地的依附程度。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格局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跨国合资企业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从合作剩余的概念着手,分析了跨国合资企业知识合作剩余产生的源泉,解释了跨国合资企业形成的知识合作剩余创造机理,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应对外资进入提供了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也就要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二元经济社会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是产业间收入差距引起的相对剩余,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背景,跳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分析框架,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为主线,从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探求其可能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内部成员,主要从夫妻二人拥有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家庭的形成及其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格局。从理论上阐述在比较优势条件下,专业化和交换将导致整体联合利益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内部成员劳动分工的劳动力供给均衡点的形成及其变动情况。这一经济模型表明,为了提高家庭质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实行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在充分信息和较低交易成本的前提下,一方面,从纯经济学角度分析家庭的形成及其变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视出家庭实际变化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雇佣关系、剩余分割与企业的雇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先国  高怿 《财经研究》2007,33(3):113-122
现阶段,围绕经济利益分配产生的民营企业劳资纠纷日渐增多,这使得规范分析民营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必要。基于契约框架,文章阐述了雇佣剩余的由来和剩余分割的必要性,剖析了雇佣关系、剩余分割与企业雇用效率①之间的逻辑关系、影响机理及均衡的实现机制,最终指出:雇佣剩余是雇佣关系存续的基础;分割剩余不仅是维系雇佣关系的内在要求,而且更有助于促进企业雇用效率的提高,这对企业的现时绩效和长远发展都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equality and Growth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 present a model that link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division of wealth in society. When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restrict the acc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capital, the division of wealth affects individual incentives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In turn, the division of labor determines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 high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leads to a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low productivity, and low wages. In that case workers are unable to accumulate enough wealth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Hence, in a highly unequal society, there is a vicious cycle in which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stay low,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stays high and the economy stagnates. By contrast, greater equality increases investment in specialization and leads to a great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higher long ru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分工演进的一种重要后果,其实质上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的契约。企业的剩余权作为企业家活动的一种间接价格,将交易效率极低的企业家活动卷入分工,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分工和经济发展。企业家活动是企业效率的保证,企业家的剩余收益权又是企业家活动的保证。企业家剩余权得不到保护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而保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剩余收益权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关键。为了保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剩余收益权,必须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进行全面的社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伴随着此过程,也出现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等,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应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才不至于偏离我们的最初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