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背景,就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三农”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对更好的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发展县域经济与解决“三农”问题被同时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于是“县域经济”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热门话题被广泛地讨论,全国各地的县域都在“一拥而上”地大搞县域经济。在这种发展县域经济的大跃进中,有许多偏差和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其中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县域经济极化效应则是众多偏差和问题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新思路的具体体现,是自觉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的根本途径。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现阶段,具体措施可从如下4个方面着手。一、要创新管理体制一要改市管县为地区管市、县。市就是市,县就是县,不要随便撤县改市。目前广东管县的地级市有21个,太多,要将经济类型和文化背景相同的地级市进行撤并调整为“地区”,以充实和加强县级领导力量。“地区”应是省的派出机构。在运行机制上,要给县更多的自主权。这项改革将有利于县域… 相似文献
4.
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我县既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需要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来反哺农业。目前,我县农村人口人均现金收入1562元,比全州平均人均纯收入少264元,比周边的元谋少671元,比攀枝花市仁和区少1616元。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央"三化"协调推进的决策部署,山西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根本途径,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发展县域经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是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既不是指单一的农业经济,也不是指县本级经济,而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包括县域范围内多种经济成分、诸多产业和各个经济层次全部经济的总和。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放到县域经济的全局中去把握,坚持做到粮牧企一齐抓,工农财一齐抓,城乡经济一齐抓,才能牵住农村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住农村现代化和奔小康的关键。发展县域经济是富县裕民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对农村和农民还是对全省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水利系统内部的各种报刊对“水利经济”的界定说法不一,1999年全国水利经济与多种经济工作会议探讨了对“水利经济”的理解与认定,笔者根据从事多年水利系统经济工作,结合无锡市水利的现状与特点,谈谈发展水利经济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陕县移民区移民思想观念普遍陈旧,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农田灌溉设施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陕县移民部门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蔬菜种植和果品生产,提高了移民收入,总结出发展陕县移民区经济的经验是强化移民农业技术培训,积极稳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强化为移民服务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潘万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11)
转变地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地质找矿突破,深化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宁夏地勘经济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步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地勘队伍和谐稳定。但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地勘经济还比较脆弱,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特别是缺乏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有形产业及人才短缺等。应抓住国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程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地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发展勘查主导型、产业支撑型、内生动力型、科技密集型、管理集约型、内陆开放型地勘经济,做强地勘主业,培育有形产业,激发内部活力,实现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技术、经济规律而建立的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多效益、低投入、高产出、高效、持续、稳定的生产系统。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安岭地区依据"把资源管理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战略,以维护生态安全、不破坏林木和原生植被为前提,以实现绿色增长、促进百姓增收、拉动经济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五大发展模式:林菌模式、林果模式、林药模式、林畜(禽)模式、林菜模式等,这五大模式皆依据大兴安岭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统筹兼顾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实现我区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兴安岭地区林下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深化治黄改革,加快治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理清黄委经济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加快发展全河经济,增强治黄经济实力,这是大河上下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共同关心的重在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在加强治黄工作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黄委的经济,是进一步深化治黄改革的需要,是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稳定治黄队伍,促进治黄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天保”工程的启动和林地管护经营方略的实施 ,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过伐林面积较广、疏林地块较多的现状 ,尽快把疏林地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已成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 ,本文就加大疏林地开发力度作如下探讨。1 疏林地内涵及分布特点疏林地为林业用地类别之一 ,凡疏密度为0 1~0 3的Ⅰ、Ⅱ龄级的幼龄林 (天然次生林、萌生林 )均称疏林地。其分布特点是 :多在浅山区的平缓山腹中下部 ,成块状、团块或条块状 ,分布分散 ,面积不一 ,且多与天然更新成林地、人工更新未成林地相互交错 ,其疏密度有较明显与不够明显之分。2 疏林地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