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东、河南两个省的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黄河的水源,黄河成为这两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引黄灌溉工程的不断发展,如何对水中的泥沙进行有效处理成为瓶颈问题。文章阐述了泥沙的处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泥沙处理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的泥沙处理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河下游引黄泄漏中的泥沙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碱沙荒地,对黄河下游两岸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计算含沙量沿重线分布特点,探讨渠首防沙的作用,分析灌区泥沙淤积分布特性与泥沙处理利用的关系,分析计算引水引沙对黄河下游冲淤影响人渠泥沙的自理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袁光跃  吴卫梁 《水利水电技术》1989,(7):F003-F003,61
本文提出了实行浑水灌溉,输沙至田间这一解决泥沙问题的新途径.(一)布设沉沙池存在的问题从人民胜利渠来看,今后仍以布设沉沙池做为处理入渠泥沙的主要措施,已经不是方向,其原因是:1.无低洼地可寻人民胜利渠开灌36年来,可供沉沙的背河洼地,现在已基本上普淤一遍,经过沉沙池淤改和放淤稻改的面积达6万多亩.过去低洼易涝的不毛之地,现在都已变成高产稳产农田,粮食年亩产都在500kg 左右.因此,要在好地上开辟沉沙池,群众阻力很大.2.沉沙代价高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安 《中国水利》2000,(10):32-32
经过40余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上沿黄两岸留下的沙荒盐碱低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土大都变成了良田。两岸的洼地,也已沉沙基本利用完毕,现在沉沙征地已十分困难,但是每年从黄河引进泥沙仍超过1亿t。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引黄泥沙处理的主要途径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泥沙多而细,引水必然引沙。大量泥沙入渠,必须妥善处理,走综合处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从黄河实测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来看,水面含沙量小而颗粒细,近河床含沙量大而颗粒粗,泥沙沿水深分布很不均匀。从各种粒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5.
山东引黄灌区,经几十年引水实践,总结出了引水防沙、渠道输沙减淤、沉沙池沉沙、渠、池清淤、浑水灌溉输沙入田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河作为德州市的主要客水资源,已成为保障该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多年来,德州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年供水达6000多万m~3,水利建设也主要围绕引黄作文章。自70年代初期先后兴建了李家岸、潘庄两处大型引黄灌区和韩刘、豆腐窝两处中型引黄灌区,共建成支渠以上渠道364条,总长度达1043km;各类配套建筑物2617座;总设计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8.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措施及提水设施的减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述了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阐述了新形势下传统泥沙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肯定了渠道泥沙长距离输送的灌区泥沙处理发展方向。并例举了渠道不同部位设置提水设施对于引黄灌区泥沙利用、处理和输送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论提水灌溉的作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形势下,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泥沙自理和利用庆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变泥沙“包袱”为“资源”。泥沙长距离输送,使绝大部分泥沙进入田间,就可实现引黄灌溉的良性循环。除了以往有效的措施外,本文在总结灌区渠道不同部位设置提水泵站设施作用与效果的同进,通过建立灌区渠道悬移质冲刷计算模型,对其减淤清淤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引黄灌区沉沙高地还耕模式及覆淤土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介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运行的基本历程,总结出适合黄河下游灌区沉沙池高地覆淤还耕的新模式,并分析了产生该模式的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设计了5种覆淤土层结构、10种种植处理方式,经过4年规范的作物种植试验,分别获得其产量、产值,之后采用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中优选出3种覆淤土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宁夏引黄灌区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灌区各种资料的分析整理,建立AHP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的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确立符合灌区实际的水权初始分配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利用MATLAB计算机语言对灌区水权初始分配比例进行计算。通过该配置结果与现状水权配置相比较,AHP法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具有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计算简便的特点,并且突出了客观性、实用性和便捷性,将其应用于水权初始分配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滨州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现有大中型灌区均为引黄灌区,灌区现行水价执行中存在供水价格低于供水成本、水费征收难度大以及收缴不规范等问题.为缓解缺水问题,促进节约用水,推动灌区科学发展,就灌区水价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晓阳  周涛 《中国水利》2012,(23):60-61,59
2004年以来,宁夏引黄灌区全面推行了以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支斗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费改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宁夏引黄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采取的主要做法、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了协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结合宁夏水利工作实际,认为要在加强协会管理、建立考核机制、转变服务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不断提升灌区建设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灌区农田灌溉制度与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簸箕李引黄灌区上游和下游选择典型试验区,开展了连续两年的冬小麦一夏玉米连作种植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观测,用模拟灌溉制度的计算机模型ISAREG对各试验处理进行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模拟精度。依据模拟结果对现行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模拟对比了灌区内3个县4个不同干旱程度典型年气候条件下10种主要作物的两种灌溉制度方案,包括充分灌溉和部分非充分灌溉方案,计算了不同方案的田间灌溉需水过程,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研究表明,簸箕李灌区只有采用改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和有控制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才能使灌区供水和需水在平水年基本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宁夏引黄灌区农业水价总体偏低,不利于促进农业节水和灌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亟须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阐述宁夏引黄灌区农业水价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引黄灌区供水成本与农民对农业水费的承受能力,对农业水价调整的基本框架进行探讨,提出了农业水价改革的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照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在现代化改造实施中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引黄灌区自身特点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并总结水土流失防治策略,提出了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中各防治分区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结束后的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杨志 《中国水利》2012,(19):50-52
在总结引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成就基础上,分析了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思路与模式.结合灌区“十二五”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提出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的建议,认为要推动灌区高效节水技术广泛应用,在政府的扶持、调控和引导下,除了设计单位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灌溉制度,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外,还需抓好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节水设备产品检测认证工作,并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潘庄引黄灌区多年来引水引沙情况、泥沙处理方式、沉沙池布置及还耕情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潘庄引黄灌区在全年引水时间大大延长、灌区上游放土场紧张、引水与传统泥浆泵清淤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相应提出了如沉沙池、输沙渠轮换使用,引进小型挖泥船安排在输沙渠及一级沉沙池内进行带水清淤作业、远距离输送等工程措施和泥沙处理方式,达到了科学合理处理引黄泥沙为灌区多引抢引黄河水提供可靠工程保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河水权转换价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格分析是水权转换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水权转换中各方的利益,是水权转换可持续进行的关键。根据黄河灌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水权转换价格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并结合黄河水权转换的实践,着重分析了黄河水权转换成本部分费用及其测算方法,给出了具体计算公式,并根据公式对黄河流域水权转换试点区的水权转换价格进行了测算,为今后水权转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