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淼 《北方经济》2012,(12):100-101
人群资本是人的社会化族群的重新创生,也是产业形态适应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经济,更是人类自身文化域群的重新接纳。人群资本的架构,积极承担具体的新的资本族群的建构,积极探索“家族”向“族群”的转移,“个人资本”向“团队资本”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转变既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这一概念在中国背景下本土化的生成过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应有之义。从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现状,对当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族群心理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为基础,促使族群文化心理与新环境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为重要内容,重构族群心理的文化认同,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3.
林勇 《亚太经济》2006,(1):52-55
1971年迄今的30多年来,作为一个多元族群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采用了公平发展模式,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迅速地降低了贫困率、缩小了族群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这一模式具有浓厚的族群歧视色彩,而且在各地区之间和各族群内部的平衡发展方面收效也不大。本文对马来西亚的公平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主要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马来西亚公平发展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魏翊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6):83-113+170
在冷战结束后采用竞争性选举制度的非洲国家中,一些发生了选举更替,另一些则没有。既有研究通常从执政党的角度分析选举更替不发生的原因,但从反对党的角度来分析选举更替发生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对非洲的冲击造成了当地国家社会权力关系的变化,政权对社会经济领域的支配能力受到削弱,形成了导致选举更替发生的结构性条件。当一国中处于政权非主导地位的族群控制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产业时,反对党组建跨族群政治联盟的经济资源就会较为充分,选举更替则容易发生,政府主导权就会在族群间发生转移。当一国中存在强势社会权威且它们在出口产业中的利益因结构调整而遭受损失,那么选举更替也容易发生,但主导族群会维持不变。通过对肯尼亚、加纳、塞内加尔、赞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喀麦隆七个国家进行案例比较以及个案内的过程追踪分析,上述论点得到了验证。这为分析冷战后非洲相关国家的民主转型提供了新的因果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5.
张飞 《中国西部》2011,(19):26-27
费孝通先生认为,与历史上汉族对周边少数族群的不断吸纳和同化过程相反,汉族周围的羌、氏等族群在历史上总是以供应为主,如同长江和黄河一般源源不断地向周边民族输送着人丁、文化、风俗习惯等。中华文明的巨大海洋就是在这多元文化不断交汇融台当中逐步形成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些少数族群不为中华文明之海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族群冲突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对于族群冲突的影响,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缺乏认识。基于一个关于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作者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才是决定石油是否导致或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并通过三个因果机制导致族群冲突的升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少数族群聚居区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时,这一少数族群将会倾向于反抗由多数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从而导致族群冲突的强度升级。苏丹、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加蓬等案例可以检验上述假说。这一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关系的理论指向一个更加广泛的关于自然资源的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冲突的理论。而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的特定理论和经验支持也佐证了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的强大整合能力和解释力。该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多族群的石油国家如何缓和族群冲突、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如何规避政治风险、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兼顾经济利益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个族群的认同是在与族群的相互接触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一个孤立的族群不会有什么认同,不会有排他性,也不会有强烈的凝聚力。而族群认同的强度会影响一个族群的凝聚力和抗拒力。保安人群成为民族是国家的界定,而保安族的这种身份认同则是在其所处的复杂族群关系的具体情境中族群的认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泰然 《中国报道》2011,(2):96-99
客家运动不仅推动了客家文化的重建和重拾了族群自我认同的信心,也从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提高了客家族群的社会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台湾建设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封闭的族群心理、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平均主义、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等族群意识,对山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政策倾斜、增开实用性课程、展示接受教育后的经济效益等手段,才能推动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府的族群平等政策,基于个体平等主义,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达到过程平等的效果。在这一基调下,通过肯定性行动,帮扶一部分少数族群贫困人口从社会中下层流动至中上层,使族群不平等得到遏制,族群关系有所缓和。当然,美国政府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族群不平等问题,相反,其族群政策的负面效应还留下了不少隐患。文章对上述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透视,以期为中国社会解决市场体制下的族群分层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多元族群的新加坡以其成功的族群治理为世界呈现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而治理进程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其有效的多元族群政策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下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政府为各族群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参与经济建设和享受经济发展绩效,另一方面族群也积极通过自助的形式提升本族群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力与地位,从而在多个层面借助经济发展的力量推动了族际整合与族群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某种程度上,新族群的构成中,"悲情月光族"、"穷忙族"、"扑满族"等,已经成为巨变的中国里饱含时代特色的注脚。而通过这些族群的研究、聚焦和关注,则是社会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客观命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挤在上下班的公交地铁上,虽然穿梭于写字楼中,但工作内容与传统白领有巨大差异,工资卡里扣掉房租后的余额少得可怜,就算有钱也不轻易走进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他们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外乡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闯荡,成为都市新移民。  相似文献   

13.
当一块地上只有一棵草或一棵树时,它们就会努力分蘖或分支,占领地盘,扩大自己的族群。  相似文献   

14.
俐侎人家     
“弹起口弦寻情人,情人听到来会面,羞羞答答齐开口说情说爱真快乐…… 追寻着这首古老甜蜜情歌的旋律,我走进滇西纵谷高山丛林来到俐侏山寨,彝族俐侏人是一支神秘的民族,整个族群只有26以X〕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聚居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和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等地,相传若干年前这支俐侏人的祖先为了躲避仇家追杀,  相似文献   

15.
梁明 《魅力中国》2010,(3X):177-178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以火星文为代表的种种亚文化族群。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大众文化的兴起是这些族群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青年亚文化族群的重要表现及特征则是树立鲜明的个性,寻求缺失的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族群,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媒体每天都在给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定义族群标签。不知不觉,我们就被突然扣上了一顶崭新的族群帽子……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族群”、“民族”是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的相关论文等已有大量问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本文通过研究新世纪以来关于“民族”、“族群”相关争论的文章等,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族群”的争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藐视金权、率性任情,不是艺术家就是知识分子的“嬉皮”一族:80年代,捍卫制度、积极进取,成为在各大公司上班的“雅皮”新贵。在科技发达的e时代,知识已晋升为有价资产,创意也走向商品化。“嬉皮”和“雅皮”这两种个性鲜明,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的族群,竟交汇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社会新势力。一个新兴时尚的社会族群正在崛起,正在引领这个时代,他们被称为“布波(BOBO)”族。  相似文献   

19.
作为福建地区重要民族之一,畲族的族群变迁史,不仅关系着畲族本身的历史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东南地区各族群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畲族的族群起源和迁徙又是其中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前辈研究颇著,“畲为越后说”“畲为武陵蛮”等不同观点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20.
一个新族群,他们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消费,他们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消费。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喜欢高档,他们不怎么积蓄,他们最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他们被称为“新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