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昊 《魅力中国》2011,(14):334-335,312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媒为本位,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补充,其核心在于“中学为体”。“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对我国的法律近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吕孝辰 《魅力中国》2010,(23):128-129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中体西用”论作为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直到现在仍旧产生着影响。本文在梳理“中体西用”论及其代表张之洞《劝学篇》思想、了解“中体西用”论的时代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探讨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来突破这一命题,探寻中国及中华文明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的《劝学篇》提出了其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中体西用"的主张。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张之洞身份的特殊性,其"中体西用"思想体现出了新旧纷呈、中西杂糅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兴办了一批不同部类、不同层次的实业单位,其中有轻、重工业,有军需、民用工业,造成了一种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俱备、重点工业与一般工业并举的格局,湖北由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工业面貌。对于张之洞这种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实践,史家已多有论述,但是,对张之洞的经济管理思想却未见专论,即便有所涉及,也多所贬损。还有某些论者把张之洞创办的企业中封建性的具体的管理手段与张之洞的经济管理思想混为一谈,并据此否定了张之洞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合理面和积极因素。这显然不利于我们从历史中求训致用。张之洞经济管理思想的内涵相当丰富,本文撮要者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张之洞和张謇兼具君主立宪思想。以政治文化认同为视角,从价值观、知识路径和实践经验三个层面比较两者君主立宪思想。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共同构成张之洞与张謇君主立宪思想的价值基础。由于知识途径差异,二者对君主立宪思想,尤其是议会思想的理解同中有异。张之洞君主立宪思想较张謇更具流变性,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二者思想的不同形成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学在张之洞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代儒臣,张之洞在其一生中无论思想怎么变化,始终崇尚经学.他认为经学是最重要的,读书必先读经书.这种思想跟张之洞的个性以及当时的时局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释魏源和洪秀全对于西学、进化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论述,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梦进行复兴。魏源对于西学主要集中在器物方面的介绍;洪秀全对于西学主要集中在基督教的介绍,二人的介绍都使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进化思想方面,二人都主张中国传统的变易观,主张通过逐渐发展的方式改变中国的落后形式。二人虽然在政治制度上都主张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形式,保留帝制和皇权,以适应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形式,但是也加入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民主成分。在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在客观上消解了封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和清末相当活跃的重臣,他对开利源极为热心,创办和倡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使武汉三镇成为华中大型工业基地,在城市规模上远远大于南京。但他在19世纪末所办的民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当差,随着他的经济思想因形势所迫而由官办逐渐向商办转变,到中国民族资本第二次投资设厂高潮期间(1904一1908年),武汉原办和新创民用企业大多能有盈余,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将就张之洞经济思想的这种转变进行探讨。一、力持官办的洋务思想张之洞年轻时接受了经世思想,虚龄27岁考中1863年的会试恩科后,“殿试对策,直陈时政得失,…  相似文献   

9.
清末张之洞为实现实业救国理想,在开办实业同时兴办新的教育机构,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湖北工艺学堂就是张之洞早期创办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湖北工艺学堂经历漫长曲折的发展,演进为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对张之洞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及精神等进行继承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师夷制夷"思想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林则徐和魏源的影响以及个人思想认识的转变中形成的。后期他通过制造火器战舰、养兵练兵、广求贤才等措施使其思想付诸实践,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其难以脱离"中体西用"的桎梏,因此无法真正实现"制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本着"中体西用"的思想,以兴办军事工业为开端,开始了近代著名的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一生致力于传播西学,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其中,严复有关经济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原富》一书的按语当中。本文通过对按语的解读,探讨严复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3.
贺晶华 《魅力中国》2014,(22):300-300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宣布开始新政,要求各大臣广献计策。在此情形之下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清政府实施的新政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础而展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对于研究张之洞的法律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歌 《理论观察》2013,(4):59-60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一批有识之士掀起经世致用思潮,试图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这一思潮,以"救世济时"、为中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进行批判,提倡改革弊政。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9世纪后半期在中国发生的洋务运动.认为这是一场清政府为挽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并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为目的的活动.指出洋务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借法自强"包含着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思想的理论形式.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瑞 《理论观察》2013,(2):131-132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赵鲁臻 《改革与开放》2016,(24):116-117
洋务运动时期,危机促成“师夷”的实践.为给其寻求依据,“中体西用”便应运而生.中法战争后,为引入更有用的西方政教制度,“中体”被早期改良派缩水为抽象的义理伦常.而甲午战败带来的深重危机,导致“中体”又被维新派强行附会上西方议会民主思想,从而变得有名无实.“中体西用”的这种演变轨迹说明,随着危机不断加剧,实用心态能够产生何等巨大的力量以至于原来作为本体的传统文化步步退缩、节节下移,并最终被边缘化.这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失去重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艳涛 《环球财经》2011,(8):119-121
一个据传最初只是在佛山山紫地区机房工人小众的娱乐方式,最后发展到连慈禧太后认同、张之洞大人极力推广和利用,最终成为清政府公开承认的招商承饷的赌博手段。这便是“闱姓赌榜”,一种利用考生成绩作押的赌博。  相似文献   

19.
公元2008年金秋10月4日,天低云暗,西风萧萧,南皮县城南双庙村北广袤的原野,丰收的庄稼已收割,在隆隆的备播小麦的机耕轰鸣声中,传来缕缕哀乐、顿响的鞭炮声。原来是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成员会同张氏后裔、族人以及仰慕张公的学人和群众,正在举行张之洞遗骨安葬仪式。  相似文献   

20.
说起湖北,不能不提及张之洞,尤其是在他督鄂115周年的时候,在“中部崛起”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时候。因为张之洞时代,是湖北最为雄起的辉煌时期,以致于披及了后来的近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