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培君 《沪港经济》2010,(11):51-51
房地产的财政收入结构,要从土地型转向资产型,财政收入从土地出让金后移为住宅资产累进税,促使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离婚",遏制房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近年来不断被我国地方政府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尽管"土地财政"确实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各项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土地财政"的过度运用必然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倘若不正确运用"土地财政",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如何正确运用"土地财政"这一问题,让"土地财政"更好地发挥出其相应的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并对"土地财政"的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在结合地方政府在运用"土地财政"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更好地发挥"土地财政"的作用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些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经济建设职能,将较多精力投入招商引资、土地经营,从而造成过大的行政渗透和扭曲,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其原因主要是间接税比重过高,不动产收入激励过度,自主性财政收入不足.应改变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方向,降低间接税比重,调整现行的与土地、房屋有关的财政收入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相似文献   

4.
纠结了众多口水的“房产税”至今仍犹抱琵琶。隐藏在房产税何时征收、如何征收等问题之后的,则是关于土地财政的细微变化。 财政收入的土地依赖 多年来,土地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王新玲 《中国报道》2009,(12):88-89
“在囤地问题上,地方政府扮演着‘偷着乐’的角色。地方政府很乐意‘地王’出现,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土地价格卖得越高,地方政府从中收益越大。”  相似文献   

6.
梁本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这本杂志首先要做好国家智囊角色。至于今年的选题,我认为可以关注几个问题:首先是低碳经济,这是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第二是全国“两会”。杂志要服务时代的需求,关注民生的诉求,而老百姓最关心的恐十白就是房价;第三个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而围绕土地问题还有一长串事情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政府热衷于土地征用的经济分析,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解释其根本原因,接着分析当前地方财政结构,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再深入探讨土地财政驱动了哪些政府经济行为。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和招商引资行为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解决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最终落脚点应在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在实施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保持稳定,财政支出持续增长,特别是民生支出比重大幅提升,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处于可控范围内,"三公"经费较"十二五"时期有所削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黑龙江省财政收入下滑严重,在财政收支上还一直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展望"十四五",黑龙江省既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促进财政健康运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落实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财政被称为"第二财政",其实,这并非是个单纯的财政问题,城市化建设"大跃进"、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官员的"拼"政绩、增加财政收入等都是地方财政走向"土地财政"的幕后推手,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获得的收益能够快速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故地方政府对"卖地"是乐此不疲的。但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物业税改革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土地出让金改为按年租金支付后,将导致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当期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开征物业税将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本文通过估算它们的规模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相应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物业税改革所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很小:长期内物业税将在地方财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李斌 《新财经》2010,(10):66-69
地方政府举债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的2倍,而且,很大一部分地方融资是以土地作为抵押。这不仅加大了地方财政的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自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事权下放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却没有财权和决策权也体现出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些问题,例如事权和财权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却无法偿还;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没有有效利用等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赫 《魅力中国》2010,(6):93-93
在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利用其自身对土地的绝对垄断,追求土地的“垄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机制的扭曲。本文通过剖析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报告背景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  相似文献   

16.
刘德炳 《发展》2014,(6):18-20
报告背最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地冲动”,其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即当前被外界所诟病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相似文献   

17.
报告背景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地冲动”,其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即当前被外界所诟病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相似文献   

18.
是土地供应量与房地产税赋提高了房价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金霞 《南方经济》2013,31(11):27-37
自分税制实施后,“土地财政”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获取收入以支撑财政支出的主要选择,而与此同时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中央政府从民生角度要求地方政府对房价实施调控,地方政府则主要通过调整土地供给量和房地产税税赋来施加影响。土地供应量和税赋会影响供需双方从而影响房价,反过来房价又会影响税收收入及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进而影响社会民生。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住房价格和土地供给量、房地产税税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地区的住房价格上涨原因。通过构建住房价格和土地供给量、房地产税税赋之间的P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来透视地方政府行为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行为和房价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但在推动住房价格上涨的原因上存在着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土地供应量影响房价;中部地区,二者联合推动了房价上涨。而在西部地区,房地产税税赋对房价的影响明显。在政策建议上,对地价推动房价的地区要从丰富住房来源和数量入手,而税赋影响房价的地区则要完善相关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王不断出现,房价不断上涨,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房地产泡沫崩溃正处在临界点,究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无限制地出让国有土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导致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情况越发突出。这一现象的形成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延缓,文章将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市的急剧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在这一轮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扩张中,"土地财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由土地带来的政府直接收益(土地出让收入)和间接收益(税费收入和国企利润收入),是地方政府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实施城市扩张战略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