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国家仍然以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总基调.但随着经济不景气部分地区房地产政策出现一些预调微调.常州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的趋势。为了解当前常州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近期.我们对辖区内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2.
预期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变化及市场预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总结了影响市场预期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稳预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态势如何 ,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笔者认为 ,其市场的主旋律为控制开发、消化空置、盘活存量、激发消费。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分析。既是考验亦是机遇前些年非正常的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的“虚热”严重背离了房地产市场的客观规律 ,从而导致了商品房市场出现空置现象。1998年以来 ,当住宅产业被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 ,实物性福利分房被取消的信息和政策出台后 ,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回升 ,这种购房消费的背后实际上是公款为主要消费的支撑。一些单位急于搭乘实物福利分房的末班车 ,出钱购房再无偿…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7,(50):18-19
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近出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住宅市场已显示出发展为泡沫的迹象,这可能会带来巨额银行坏账。另一些人警告称,即将有大量楼盘涌入写字楼市场。 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好消息是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出现,坏消息是外资集团投资中国房地产实际上已变得愈发困难。  相似文献   

5.
从2010年国十条出台以来,政府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一波接着一波。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尽管这种房地产宏观调控一直难见切实有效的效果,但毕竟遏制了国内楼市”高烧”不止的势头,并推动了房地产市场渐渐转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且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约束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一线城市的住房销售出现快速下跌,当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开始松动并向下调整时,当国内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时,总是会有利益攸关的部门或人出来要求政府弱化这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暗暗希望当前的房地产政策会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突然逆转。而这次美国债信危机,  相似文献   

6.
2000年,全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稳步升温.当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比1999年增长约20%,房地产销售比1999年增加30%,而且增幅较大的是商品住宅的投资.在此环境下,2000年全国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0.2%和2.4%.进入200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未减,出现了较为火爆的场面.一季度,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1.4%和5.7%,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排队等购和计算机摇号决定购买者等景况.房地产市场真能这样火吗?能够保持多久?各种媒体和业界专家说法不一,观点存异.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分析一下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对住房的购买需求情况,从而为较好地把握房地产业的脉搏,为高效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拉动消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金融风暴通过心理和预期、资本流动和收入增长等渠道对中国房地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时期,由于市场预期悲观和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难免出现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交易萎缩、房价波动或下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减慢等周期性市场调整现象,以及收缩性的羊群行为。因此,政府要对上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彻底调整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择合宜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以扩大住房消费为突破口,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值得我们充分关注。文章指出和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隐患和房地产金融风险,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分水岭,2004年以前(至1998年),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2004年以后,房地产市场开始转折,投资性需求大量入场,将房价涨幅拉入快速通道,高房价问题即而出现.投资性需求从2OO4年开始泛滥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引发的必然反应.招挂拍等制度及政策的实施促成了供给锁定...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调控攻坚战已显示出阶段性成果,但又出现了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以资金链断裂为标志的经营性风险,其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隐患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我们不能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入,房地产市场调控攻坚战显示出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为房价有所回落、市场投机得到了有效控制、土地市场日趋理性,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以资金链断裂为标志的经营性风险。这些风险是调控背景下的必然性结果,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隐患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我们不能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拐点论”的争议难掩房市调整步伐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无论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改变还是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从紧,这些都预示着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巨变,从而也就从年初以来发生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拐点论”的大讨论。不管这种讨论如何激烈,赞成或不赞成都有无数个理由,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调整已经从全国各地开始。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房地产市场在持续强劲的政策调控下,出现了交易量萎缩、土地流拍增多、房价松动的现象,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期。为了巩固调控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国家有关房地产政策调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7,(1):F0002-F0002
《中国房地产市场季度分析报告》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房地产信息网(www.crei.cn)研究撰写的专业性季度研究分析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各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形贽及政策山台情况,同时分析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并对朱米几个月内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做山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宏侃 《发展》2007,(11):78-80
这几年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接连不断,出台的政策也不少.但是,为什么房地产市场需要连年宏观调控?而且越是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越快、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越多、房价越是高涨或飚升.  相似文献   

15.
一、对当前房地产交易量回升的分析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1—3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与2008年房地产市场交易清淡、销售持续低迷的情况相比,一季度各地住房市场销售出现了一些回升趋势。目前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有所回升的主要原因包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随机游走滤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周期进行了界定,并通过相关度分析研究了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影响因素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周期的波动幅度剧增,且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周期与银行信贷周期之间的密切关系预示着不断累积的房地产行业风险可能成为威胁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其结论对理解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等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相比之下的吉林省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此,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以后研究吉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及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提出把住宅建设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费、金融等方面积极的政策措施,为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市场的全方位启动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大连市房地产市场当前主要状况近几年来,大连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停止,货币化分配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9.
嵇玉云 《中国经贸》2011,(18):22-2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的提出了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升温,价格涨幅加大.媒体报道较多,说法存异,有人说"房地产市场温度过热,泡沫成份出现",呼吁要"立即灭火,防止泡沫".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就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房地产市场经济是否出现了泡沫成份?导致现状的主要成因等问题,通过对浙江省和杭州、宁波、舟山市等城调队及部分房地产主管部门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座谈发现:浙江省房地产市场具有典型性,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具有警示和借鉴作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