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丽梅 《经济导刊》2013,(Z1):49-51
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个体容易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价值观能很好地反映个人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出个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职业发展时,目标及实现方式都有所差异,故而组织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时应根据员工的背景特点进行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李国昊  白光林 《经济师》2008,(9):233-234
职业发展是个人和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关系和谐匹配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当个人和组织关系出现矛盾而又得不到良好解决时,个人的职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即职业高原。个人和组织直接影响职业高原产生的过程,所以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对职业高原进行调节和干预,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与组织匹配理论是组织内员工之间的匹配、员工个人特点与组织特点之间的匹配,它强调员工个人物质与组织物质、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构成了理解组织如何运作的一个新视角.新创企业应以人与组织匹配为基础,在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新创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参与下,根据员工自身情况及其工作环境,确立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自身的职业通道,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它是强化员工与企业关系的重要桥梁,能够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也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局面的重要通道. 综合以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价值观和个性特征在相同的组织环境中,对员工职业发展倾向有着主要的影响作用,性别、年龄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倾向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5.
个人与组织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与组织匹配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入情感承诺作为中介变量,从价值观一致性、目标一致性、工作与环境一致性三种匹配方式探索个人与组织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一帆 《时代经贸》2010,(12):233-234
人与组织匹配理论是组织内员工之间的匹配、员工个人特点与组织特点之闻的匹配,它强调员工个人物质与组织物质、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构成了理解组织如何运作的一个新视角。新创企业应以人与组织匹配为基础,在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促进新创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对于企业而言,激励员工表现出卓越的创新性行为是提升企业创新优势的关键,而促进员工与企业融合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人境匹配理论,系统探讨企业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构建个人领导匹配、个人组织匹配、领导认同、组织认同与员工创新行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员工领导匹配对领导认同、员工组织匹配对组织认同具有正向影响;②领导认同与组织认同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③以上两种认同关系在人境匹配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结论将原有人境匹配框架中的“匹配”有效扩展为“匹配-转化”框架,该框架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应用使人境匹配理论更加丰富和纵深,可为匹配理论视角下企业员工创新行为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泉 《当代财经》2005,(3):77-80
企业是一个成败与人密切相关的组织,企业中员工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员工所具智力投资能力不一定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而且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要求员工的能力不断地提高。为了在满足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组织需要实施员工能力提升战略,以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对员工能力提升战略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教师团队、高校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对教师周边绩效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周边绩效体现着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的有机结合,只有当三者达到一致匹配时,才能实现教师绩效的最大化.因此,本文从人组织匹配理论的角度对教师周边绩效进行探讨,提出对传统的教师选拔机制进行完善,在考察任务绩效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考察,最大限度地保障应聘教师具备同高校组织绩效和教师团队绩效的一致匹配.  相似文献   

11.
李贵卿  陈维政 《生产力研究》2007,10(15):114-115
文章主要论述人们为什么要变更职业路径,即"职业再循环"。职业再循环现象主要是由于组织的变迁、个人职业高原平台和个人危机引起的。根据这个新现象,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和设计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服务于员工的职业转换。  相似文献   

12.
陈日华 《经济师》2009,(11):59-60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就是要在个人职业锚认定的基础上构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员工是社会企业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分析他们对个人职业的喜爱度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对影响新生代员工职业喜爱度的几个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他们职业喜爱度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提高他们职业喜爱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希 《经济研究导刊》2012,(23):192-194
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可知,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满意度对于政府的整体绩效和形象有着较大的相关性。重视公务员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可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协调。探讨在我国《公务员法》所设计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下,公务员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品位分类的的优点不断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选择理论: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新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职业选择是个人就业的起点,影响就业者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职业选择理论包括作为匹配过程的理论,作为开发过程的理论,作为决策任务的理论,作为社会和文化影响职能的理论,女性职业选择理论。文章从就业新概念——可雇佣性视角对职业选择理论进行重新认识,认为可雇佣性是职业选择的核心概念,职业选择理论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可雇佣性开发、展示、匹配与认可,职业选择过程是可雇佣性获取、展示与认可的过程,同时,可雇佣性为职业选择理论研究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品质和精神特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内化为公民的个人道德追求,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胜任力素质是一个组织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的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它与一定工作或情境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不同的岗位对人的胜任力素质要求不同,建立组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实行组织的能力与岗位匹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组织的人力资源有着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素质师范人才培养的摇篮,提升其在校生从教意愿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价值观等视角下的六个维度进行职业认同界定,通过对在校生问卷调查和对公费师范生进行访谈,分析了职业认同对师范院校在校生从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认同对在校生从教意愿的影响在整体上是显著的。其中,在校生的性格匹配程度、教学工作态度和敬业态度对师范院校在校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性格匹配度以及敬业态度上类似,在受尊敬程度、社会作用程度、教学工作态度和鼓励他人从教态度上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个人职业认同、家庭、学校、国家政策等不同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提高师范院校在校生的职业认同,进而提升其从教意愿,为国家储备更多优秀从教人才。  相似文献   

19.
田荷梅 《时代经贸》2009,(10):223-223,222
本文介绍了职业生涯理论从前职业研究到后职业再到全职业的发展历程。本文阐述了从人职匹配到环境理论,从职业发展阶段论到职业转变理论,从社会化与角色理论到人组织匹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才测评就是通过多种科学、客观的方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动机等特定素质进行测试与评价,以判定被试者与岗位、组织的匹配程度。"人职匹配"是人才测评的基本目的,而"人和组织相容"是人才测评技术发展的一个更高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工作实际,现就人才测评技术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