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合作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中国共党正领导着全国农民,动员各方面,配合力量,在加速度地解决着这问题。党据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也决  相似文献   

2.
教育生产力决定教育生产关系 ,教育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教育生产力 ,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教育生产方式的进步。教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教育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原理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历史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自觉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 建国以来的实际生活表明,我们许多同志是努力遵循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这条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有制实现的理论思考周玉林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经济主体结构模式的转换,即以社会为基本单元的一元主体结构模式转变为以企业为基本单元的多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随意决定的,而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结构在理论上作出科学说明,这对于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客观经济规律。历史的发展已经检验了并且证明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但规律的具体内容是些什么?在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似乎还不曾充分说明。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须得从人类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每次革命的具体事实出发作具体分析。这应该是一个大工程。这篇论文仅是一个初步尝试;它企图根据小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件历史事实,来观察有关这一规律的某些内容。一、二两节是讲的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三、四两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内容方面的问题;五、六两节是从不适合到适合的过程;第七节是生产关系推进生产力;第八节提出一些综合问题。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仅是人类全部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段,未必就能反映出规律的全部丰富内容。个人学力有限,看不到,不全面。论文不是讨论合作化运动本身,所以对合作化运动的各个方面也没有完全谈到。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许多内容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必须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进行。但是,要使这原理和规律真正成为改革实践的指导,还必须把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精确化。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劳动组织的中介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马克思、列宁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所决定的,也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二者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作过经典性的概述,并在《资本论》中作了更为翔实的论述。50年代初,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957年,毛泽东同志针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经济运行新格局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这些经典性的论述,无疑对我国理论界探讨这一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我认为,按照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及内在要求,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开展国内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即内联,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改革与内联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低级形式,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根据  相似文献   

12.
<正> 农村的管理体制如何,对农业的发展关系极大。目前我国农村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行改革。一、我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农村的管理体制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过分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首先,人民公社这种管理体制不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状  相似文献   

13.
应淡化“管理二重性”观念管怀鎏所谓“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即它与生产力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即它与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起着维护和完善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对管理性质...  相似文献   

14.
李福安 《生产力研究》2001,(4):25-27,36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非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为产物 ,其生产力依据就在于 :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自身对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以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的两种社会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为具备一定规模现代化大生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快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历史可能性和现实选择性 ;中国经济以远远高于世界资本主义平均速度高速增长 ,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存在完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时的生产力状况却是小生产方式为主 ,大生产极不发达。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 ,这是否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是否符合我国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谓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是它具有自然属性,二是具有社会属性。所谓资本的自然属性,是指任何资本从本质上说,都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它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反映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性质。所谓资本的社会属性,是指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它与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杂志一九六一年第七期刊载了方文同志《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一文。文中对于经济规律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方文同志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和阐明的规律并不都是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例如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以农业为基础的规律等等,所有这些规律,就其自身来说,都是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虽然“这些规律本身都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但是不能由此而导致否认这些规律自身是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各自的发展规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固然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同样的,生产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促使我们破除一系列旧观念,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全面改革,使企业从旧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特别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敢于试验,善于实践,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把改革推向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谈全球化视野中知识经济对唯物史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 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之一 ,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开始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 ,则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彻底清算工作的完成 ,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 ,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 ,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深化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认识 ,使人们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交往形式的改变 ,是通过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第三 ,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一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 ,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 ,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 ,就必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第四 ,揭示了市民社会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突破了对经济规律定性研究的传统方法,着重对经济规律量的特征,即经济规律量的规定性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经常起作用的一些主要经济规律,诸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等所固有的内在函数关系,即自变量、因变量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并阐明了进行这种内在函数关系分析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一大特点是:它不限于对各类经济规律本身所固有的量的特征作出分析,它还试图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另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