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扩散的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并比较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技术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显示:上海大都市圈金融集聚促进技术扩散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机制,宁波都市圈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和信息传递机制,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作用机制全面且成效显著,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内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从金融子行业集聚来看,银行业集聚在各都市圈技术扩散中起主导作用,证券业集聚对苏锡常和杭州都市圈的促进成效突出,保险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在各都市圈中心城市构成的Z字型辐射带域中,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对所处都市圈的技术扩散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熠 《物流技术》2023,(8):107-112
以福州都市圈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福州都市圈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各城市在2014-202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对福州都市圈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都市圈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都市圈整体及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城市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都市圈的评价侧重于空间地理方面,将都市圈视为发展的"目的"。本文在归纳都市圈评价理论演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视野限制,转而将都市圈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或"手段",并对都市圈的经济涵义作了剖析,最后基于成长能力的内涵,构建了都市圈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围绕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本文以成都都市圈重点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的空间分布和企业联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成都都市圈正处于产业初步外溢阶段的现状,提出成都都市圈重点制造业的布局策略和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双链”(即产业链和创新链)与生产空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生产空间是承载“双链”的场所空间、具有场所属性,而“双链”不仅具有场所属性,还具有功能联系属性,并基于“功能—场所”关系来构建“双链”与生产空间耦合的研究思路。其次,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采用主导产业的企业点位、用地数据、企业总部—分支机构联系、专利合作等数据来审视成长型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耦合特征;发现武汉都市圈“双链”与生产空间的场所关系高度耦合、并呈现“强核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功能—场所”关系虽然匹配、但是“双链”与生产空间组织还未从中心城市集聚走向城市区域网络建构。最后,从功能组织、场所组织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提出应推进武汉都市圈“双链”网络化功能关系的建构、构建“一核三廊、四新城三组团”的都市圈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基础工程。应该科学处理都市圈"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矛盾,坚持推进都市圈中心化提升和网络化发展并重的方针;科学把握"首位度"概念的内涵,警惕被曲解的"首位度"误导都市圈发展;构建运行有效、融合一体的都市圈协调发展新机制;注意培育都市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作为当前我国区域建设的重要场所,其内部合理的创新主体空间分布是都市圈创新提升的关键因素。从三类创新主体(科技型、知识型和服务型)的概念以及与都市圈的空间理论关系出发,以都市圈综合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将都市圈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都市圈内各类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案例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创新主体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我国都市圈创新主体空间分布的基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空间引导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创新主体的空间规划,构建区域创新空间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发展中,都市圈是重要单元,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形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郑州都市圈为例,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基于“三生”功能,结合县域统计年鉴数据选出21个指标,构建都市圈“三生”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熵权法和空间功能测度分析郑州都市圈“三生”空间的特征,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Ward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三生”空间功能值进行分区,进一步对郑州都市圈“三生”功能提出4类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同城化水平持续提高,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是都市圈发展的共同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逻辑,能够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破局行政分割化,促进都市圈的协同高质量发展。未来,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可以围绕“四高”,即高水平构建协商合作机制、高质量建立健全规划协调机制、高标准创新优化协同发展机制、高效率畅通完善补偿共享机制等四大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超千万人口的都市圈中,东京在生活体验上一直广受赞誉,是全球各大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常客”。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内城拥挤加剧、生活成本增高、生态环境变差等问题,从居住、休闲、生态等方面构建美好生活圈。东京都市圈以生活圈建设缓解城市问题的主要做法包括建设职住平衡和适应老龄化的“宜居生活圈”、构筑便捷舒适的“休闲生活圈”、打造高效流通的“新鲜生活圈”、塑造生态美丽的“绿色生活圈”。借鉴东京的经验,中国都市圈建设应立足高质量发展,建设“非自立”新城、实施“交通+”策略、培育都市圈外围品质生活节点、以集约方式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为重点推进生活圈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内宝华新城规划为例,从区域、景观视角,分析宝华新城规划中的绿地系统构建。从宝华新城区位、景观要素、自然条件出发,在绿地系统构建中,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区域生态廊道保护、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建设用地退二进三中加强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生态山体的相互关系。同时在建设地块开发中引入系统概念,对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公共空间建设起到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范围划分和空间组织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日常都市圈范围划分的依据与兰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确定;接着,对兰州都市圈的结构特点与兰州都市圈的基本范围划分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标准都市圈范围划分的重要性与原则方法,探索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统计中关于范围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殷辉  李道芳 《价值工程》2008,27(1):24-26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合肥市发展的特点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在讨论考核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合肥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和22个指标;并利用德尔斐法确定了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合肥1998-2005年的资源节约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市节约型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不稳定,距离资源节约型社会仍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托港口的快速发展,作为距东北腹地最近的港口,营口港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营口港建设成为高效、环保、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是腹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营口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城市恶性竞争已成为我国城市区域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要创造和谐的城市关系.重塑和谐的城市文化是必要的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现"、"整体观"以及"和合"文化等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传承和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和争互补、和争相济、和争共存的和谐的和有活力的区域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区域的必由...  相似文献   

17.
The institutional turn in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has been influence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by a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which views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s essentially created by local actors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inter‐jurisdictional public‐service provision. Another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route follows a historical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state structure in producing formal institutions to enable governan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Both approaches tend to be formalistic, simplistic and deterministic in nature, thus neglecting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ctors and their more informal, intangible, yet more basic, legitimate institutions, such as cult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ynamic role of culture in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decentralizing Indonesia.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best‐practice’ experiences of metropolitan cooperation in greater Yogyakarta, where three neighbouring local governments known as Kartamantul have collaboratively performed cross‐bord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o deal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xtended urbanization. We draw on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to argue that building this metropolitan cooperation has its roots in the capacity of the actors to use and mobilize culture as a resource for collaborative action.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如何有效管理以促进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整合 ,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都市区的行政分割有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正式批准成立以来,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明显。临空经济是良好的区域经济加速器,但是武汉城市圈发展临空经济还存在着诸如机场基础建设不完备,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高,外向型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为能使临空经济的区域经济推动效果最大化,城市圈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指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内城市的产业集群分工合作,打造武汉城市圈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