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民宿成为了很多游客出行的优先选择,民宿的蓬勃发展对社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对乡村民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会形成整体的感知,整体的旅游利益感知会影响对民宿发展的态度,态度从而决定社区居民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外来游客进入当地旅游。居民对乡村民宿发展的态度,是决定民宿是否能够在中国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乡村民宿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以海南省5个民宿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支持程度、社会距离、社区依恋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社会距离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2)社区依恋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3)旅游影响感知的3个维度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郊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耦合动力模型,选取居民个人属性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两个变量,假设两个变量对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显著,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采用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的感知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对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整体的感知四个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具有决定性意义,即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负向强化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 相似文献
4.
张欣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43-248
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升温,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文章以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地花香果居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调查等方式将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总体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进行均值分析,发现在上述4个方面的正面感知均强于负面感知;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与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花香果居景区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社区归属感越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呈越积极的态度,而学历越高的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敏感。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并提出花香果居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运用2010—2017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检验城镇化是否发挥门槛作用。[结果](1)农旅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东部地区和非农业大市的农旅融合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较好,显著为正。(3)农旅融合通过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路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旅融合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城镇化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54,即当城镇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农旅融合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会显现。[结论]建议继续推荐示范县评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重视区域差异性,推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创新农旅融合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制等等,以期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风险是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不可回避与亟待探究的问题。为深化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的认识与实践,研究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典型地浙江省为案例,运用数据包络与因子分析方法,在对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当前效率与未来潜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合图法以效率与潜力为聚类指标,通过两者比较对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并将其划分为休闲农业旅游低风险积极开发、较低风险适宜开发、一般风险适度开发和较高风险整合开发等4类区域。最后,总结浙江省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特征为:(1)开发风险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条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区域间经济社会相关联系程度影响开发风险分布方向;(3)开发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收敛性特征,并从中提炼出明确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方向、营造良好区域交流与合作环境和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风险协同管理机制等开发风险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实证研究——以鄢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莺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78-8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从乡村休闲旅游产生的原因、推动力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环境及民族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乡统筹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文章对游客感知理论进行了分析,旨在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指导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运用感知价值的理论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多维度的具体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对鄢陵县休闲旅游进行了分析,从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赏花踏青游、花乡农家游和品陈化店茶游4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乡村休闲旅游而言,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是保持较高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从鄢陵县各版块旅游现状来看,游客从乡村景观、产品服务、基础条件和成本认知等各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满意,游客回头率高,对外推荐度高,推动了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此外,文章还对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提出了建议,鄢陵县还需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潜力和特色,努力改善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8.
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感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取杭州市郊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活动对社区存在五大层面的影响,即经济发展层面、社会文化层面、道德文化层面、资源环境层面和生存环境层面。产生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社区的属性特征、社区居民的属性特征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属性特征。因此,根据乡村旅游受益主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制定相应对策,使各利益主体明确责任,是促进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01-105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但仍存在生态保护不足、乡土气息破坏以及体验性产品缺乏等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经营的BOT模式和农户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整体布局和规划不完善、旅游资源整合欠佳以及旅游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该文结合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本土特色,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对策路径,以期为广东省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提供实践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234名市民的线上调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实证分析休闲农业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停留时长是影响休闲农业消费者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个人年均旅游消费支出以及停留时长均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游览次数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基于研究结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钱惠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173-178
文章将旅游感知视角为研究点,以江苏省淮安地区某县城里农家乐当地居民、游客及地方政府管理人员为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配问卷调查分析法考核3个农业旅游活动主体的感知,探索3个主体之间倾诉需求统一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淮安区域内农业旅游的亮点以及不足,分析得出淮安地区农业能源在开拓进程中,这三大主体拥有各自的感知需求,相互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相关问题,文章末尾提出了推动淮安地区农业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类型划分——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村落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识别社区中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和最大化全体村民的支持程度.本文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与国内已有的居民类型结果相比,本研究结果中理性支持者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30%,并出现了6.2%的反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从开始的狂热冲动逐渐向理性、成熟转化.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中"社区导向"的趋势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3.
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长沙市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借鉴李克特满意度量表及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从旅游服务质量的五个基本维度"购物、娱乐、交通、食宿、服务态度",对长沙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探求制约休闲业发展的需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 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 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232-236
[目的]通过阐述河南省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的意义以及该省的休闲农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针对该省休闲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的相应建议,以期实现河南省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河南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和农业耦合发展的物理动力学机理及其发展模式,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2001~2011年的旅游业和农业数据进行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划分了各年协调等级。[结果]河南省旅游业与农业耦合程度整体偏低,缺乏双向深度耦合。2001~2010年,河南省旅游业—农业一直处于低度协调等级,2011年处于中度协调等级,整体协调程度较低。[结论]河南省休闲农业中的旅游业和农业在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合理,规划缺乏统一性,产业耦合程度整体偏低以及耦合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文章认为,需要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经营管理制度以提高产业增效效率,以及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融资,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增强产业持续吸引力等发展策略,积极加强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程度,助力河南省休闲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彬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252-257
[目的]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以中牟县为例,分析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牟县休闲农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确保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法探讨研究中牟县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主要包括依托传统历史文明及历史遗迹的乡野文化古迹游;基于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生态新理念的观光科技农业游;依托黄河中积平原及黄河水资源优势的乡野生态游;围绕农村有机蔬果,无公害农业开展的农村美食文化游;瞄准现代化旅游市场热点的农村休闲康体度假游等5个类型,其中以采摘、综合观光型经营模式为主,分别占30%。[结论]研究结果为探讨县域范围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县域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全县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分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空间分布、生态发展、经营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布局、相互配合,最终促进整个县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和游客行为的调查分析,运用数学模型对农业旅游产品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的研究设计方法.以株洲市仙庾岭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确定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突出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