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法律服务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律师辩护执业环境差,尤其从事刑事辩护执业难,再加上刑事辩护诉费低,职业风险大,使得不少律师不愿或不敢从事刑事辩护。而有些当事人出于对律师的不信任或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聘请律师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善律师执业环境,降低律师执业风险,增强当事人与律师之间的信任感,构建法律援助律师制度,完善保障律师执业顺利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闫本光 《新晋商》2020,(6):0171-0172
法律援助工作是贴近群众、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在 于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是否科学合理,与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特 别是困难群众的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有关。考虑到这个问题,笔者考察了一些基本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 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法律援助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苗正达  周桂菊 《北方经贸》2014,(6):100-101,103
法律援助制度的出现,能够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利得以实现,实现社会稳定,这一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司法制度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不断进步的标志,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起步比较晚,法律援助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建议如下:将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联合起来;法律援助非政府组织;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刘锐  谢鹏 《华商》2008,(12):41-42
随着《法律援助条例》的颁行,我国己经初步确立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但由于立法的缺乏,导致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因而加强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立法研究,推进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立法,是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立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加强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立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周建楠 《商》2014,(44):221-22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程逐渐加快,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学生开展法律援助对扶助弱势群体和促进法学教育以尻缓解社会法律援助压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和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探索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如何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盼 《商》2014,(24):209+153-209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和政府将某些制度以法律化的形式,为一些经济困难或者案件比较特殊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来保护他们利益的一项法律制度。目前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国家义务行为,是现代法制国家必须承担的一种国家责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社会群体对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而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与不足,已经不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需求,展望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前景,必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本文将着力从这些方面论述,以期对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法律援助是政府依法建立的,使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帮助权的司法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构成国家司法公正体系的重要部分,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制国家的政府对本国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施舍。  相似文献   

8.
辩护是刑事诉讼的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案件审理中,辩护和辩护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司法实践的普遍的运用。辩护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相关法律关于辩护制度的规定,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一下我国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辩护制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2015,(23)
2014年,广州市中级法院首次引入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但从驻广州市中级法院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方式、管理制度、律师的值班时间来看,广州市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发展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探讨,不应仅停留于具体的制度层面,而应上升到理论基础的高度.目前学界对法律援助制度理论进行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较少,未能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价值基点、经济基石、政治基源、人文基础等方面对和谐社会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规定,刑事辩护制度始于起诉阶段,而指定辩护制度则只适用于审判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纳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改革和完善指定辩护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拟就在侦查程序中设立指定辩护制度的学术争议、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配套措施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内涵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三大职能之一的辩护,系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进行的一系列反驳和辩解的诉讼活动.辩护权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为保障辩护权,必须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措施,即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黄扎西 《商》2014,(28):197-19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体系,法律援助的社会作用也得到了认可。然而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环境的闭塞,生活水平低,以及浓厚的民族观念,对于法律援助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援助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援助问题,成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条例>将于 2003年 9月 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全国性立法.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扶助,是由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减免法律服务费用,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其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法治文化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俞莎莉 《商》2012,(2):136+135
在当代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维稳功能日益显现,法律援助已经从简单地为贫弱群体给予法律帮助扩展到社会司法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成为解决社会冲突机制的重要一环。本文围绕法律援助"二维"功能——即"维"弱势群体之权与"维"社会稳定之稳,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进一步发挥法律援助前沿优势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姜岩 《消费导刊》2009,(11):120-120
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对于社会公平和人格平等的重要保障制度之一,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和进步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但可以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等手段加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法律援助(LEGLE AID)起源于罗马法,在英美等法制较为完备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社会保障特别制度。根据法律援助的提供主体——援助者是否包括法院,可以作狭义、广义的区分,狭义的法律援助的援助者一般是指政府、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政府和律师;广义的法律援助的援助者同时还包括提供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主要属于国家责任性质的支持制度,其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法治资源等一系列的条件限制,难以完全满足社会中法律援助案件的需要,因而合理地限定法律援助的范围和对象并采取理性而科学的制度性设计将最需要进行援助的案件纳入到援助的范围内,将法律援助总需求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使正义、法治和人权与国家的财政经济条件同步获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9.
法律援助:一个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尼司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它是指国家制定的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并提供无偿法律帮助,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诉讼公平、司法公正的一项法律制度.最近几年间,法律援助这一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义举,已...  相似文献   

20.
饶姗姗 《商》2014,(4):156-157
程序性辩护是指通过指出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在诉讼程序上存在的违法行为,请求法院对这种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进而宣告其违法和无效的辩护制度。即依刑事诉讼法,对司法机关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作出指控,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有效抗辩,从而达到维护犯罪嫌疑人、辩护人合法权益的辩护目的。由此可见,程序性辩护表现为一种积极进攻的新型辩护形态,具有着鲜明的程序法制、司法民主和保障人权等特点。遗憾的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目前最为普适的程序性辩护形式只有两种,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制度。本文仅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视角,将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展开论述,通过对其新发展的阐述发现制度的不足,最后相应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