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债务收入是宽口径"土地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2009-201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两个因素对于当地房价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后者的影响机制主要是债务支出的资本化。这一结论对于我国的房价调控以及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修正以GDP为核心指标的晋升考核制度,将地方债务规模和还债能力也纳入考核,在地方债"新规"下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并规范其支出投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地方财政状况逐步恶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甚至发生因"隐性债务"膨胀而导致地方财政破产的恶性事件。针对地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重建地方财政。这些措施包括:引入"财政健全化"指标体系,力图早期诊断和化解财政风险;改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不足部分的补足方式,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减少中央政府担保,实行多元化融资形式;在地方政府会计核算中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管理;推行"三位一体"财政体制改革,充实地方财政;推行市町村合并,强化地方自治体间的联合等。本文综合考虑中日两国在财政体制、政体、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提出中国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回顾政府财政体制变迁的历程,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问题是明确各级政府之间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等。然而,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不足,不得不"借地生财",造成严重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地方政府支出在预算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国际比较来看是属于最高一档,1994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再集权化"措施并未改变财政分权的基本格局.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已占到本地GDP的21-22 %,人均财政支出的省均值已经在过去10年中上升了3.7倍,全部预算内支出的3/4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如果还讲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还努力要中央多转移一些资源给地方,还强调地方政府财权不够,那么这至少是超越了客观可行性.从1996年至2003年,地方政府行政开支总额上升了2.92倍.地方政府行政开支过大、上升过快,恰恰是借助于"预算外"这种较"软"的预算约束条件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财政努力研究基于预算内的分析框架,忽略了我国预算外收入长期大量存在的事实。通过理论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对预算内财政努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预算外收入的增加抑制了地方政府预算内的财政努力。另外,地区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预算外收入对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但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因此,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对预算外收入以及非税收入的追逐,对于激励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财政的角度看,当前我国不完善的财税体制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纵向与横向财政失衡程度,使地方政府存在制度性缺口,而政策决策机制的不健全又使政策性缺口成为"常态",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财政可持续性的增强,需要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财税体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能力,完善财政可持续的制度环境;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债务监督和管理制度,规范各级政府的举债行为,控制好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7.
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治理和财政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央与地方财权财力纵向配置中需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合意性的衡量标尺是为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职能提供充足、均衡、持久的财力支持,而这又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置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的框架内,选取相关指标探析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能力的影响程度,阐释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多种约束条件,设计7个维度指标体系论证不同收入板块的路径依赖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的政策激励约束效应,并基于"营改增"全面推进对中央和地方税种变化的影响分析,提出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06,(10):7-7
近期,浙江省委组织部出台的《浙江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将地方政府负债率列入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分析考核中的社会稳定与保障类指标,借以约束一些"寅吃卯粮"、举债搞"形象工程"的领导行为;首次引入26项评价指标,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实绩的标准,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曾经被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看重的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均未列入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成因·危害·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省以下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资源相关收益来履行地方事权,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土地财政"。在现有文献中,通常把土地财政的兴起归咎于分税制改革。大量研究表明,分税制改革并非土地财政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土地财政的根源,既是基层政府纾解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更是财政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员竞赛政治晋升的理性选择。土地财政危害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寅吃卯粮,不可持续;竭泽而渔,祸患无穷;肆意征地,严重伤农;土地财政膨胀,催生"城市化陷阱"。纾解中国现阶段的土地财政困境,必须从解决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入手,摒弃以GDP论英雄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树立新的以人为本的政绩观;但留方寸地,付与子孙耕;设立土地收益基金,为未来留一份资本。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具意义上的财政分权改革,应进一步延伸至对地方政府的行为重塑。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表现为地方行为选择与中央目标不一致、地方行为选择与社会公众目标不一致。地方政府具有地方代理人、中央政策执行者和自主决策者的多重身份,正是在权利本位下地方代理人角色的缺失才是地方政府行为变异的根本原因。未来的改革应从政府权力本位向民众权利本位转变,塑造维护民众权利的"地方代理人",创建"以民众为中心的地方政府",突出强调满足民众需要的权利思想,实现权力-权利匹配;还应加快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构建问责有效的财政分权。上述内容构成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下一步。  相似文献   

1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中国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对2003—2012年济南辖区四个县(市)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大规模膨胀的过程.1978年~1992年,中国经济转轨的前期阶段,地方举债受到严格控制.1992年以后,我国开始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凸现.1994年财政改革分权后,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在1998年~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2004年后,地方政府债务迈入"大跃进"阶段.其间,2004年~ 2007年,中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但每年还是出现大量赤字.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债务规模庞大,扩张普遍较快;县乡政府负债沉重;债务来源多样,债权主体不断扩散;债务关系复杂等特征.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及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城投债井喷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3.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相似文献   

14.
<正>"土地生财"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012年相当于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的39%。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农用地需求持续增加,以及地价上涨,"土地财政"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土地财政"三个来源土地财政有卖地生财、附地生财和押地生财三个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借地生财"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取土地收益,包括出让、租赁国有土地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内在联系,对2004-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估算,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等因素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是造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和2008年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也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起到一定作用;剔除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城镇化和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债务增长更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官员考核机制、中期预算平衡和营改增后地方税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财政”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于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权缩小而事权范围扩大,因此地方政府想到了以地生财,产生了"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虽然实现了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业绩,但是"土地财政"也产生了负外部效应,使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地方政府"届际"之间的不公平等问题,影响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因此要消除"土地财政"负外部效应,使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对等,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土地出让金逐年征收;逐年制定征用农地和批租的指标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国内理论界普遍认同地方债务内生于财政分权体制,主流观点是收支不平衡引致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张;反对派支持“利维坦假说”,认为分权可以限制地方政府支出的过度扩大.但分权究竟如何具体作用于地方债务,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建立了财政分权与地方债务关联的理论框架,从支出、收入和纵向财政不平衡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分权效应不能一概而论,提高收入分权,降低支出分权,缓解纵向财政不均衡,将有助于减少地方债务.构建现代政府间关系,“五五分成”后亟需增加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严格政府支出管理;同时适度放松收入管理,赋予地方政府有限的税收立法权,构建地方税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郑尚植 《产经评论》2012,3(5):119-12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所以中国式标尺竞争就表现为"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论文基于政治委托代理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来研究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一方面,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地方政府官员必然追求本届政府或个人任职期限的短期政绩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自己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各个地方政府在配置财政资源时会竞相模仿从而使财政支出出现"结构趋同",这种趋同性会随着政治锦标赛的升级而一直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地方官员自利行为是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新《预算法》作出了"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明确要求,为地方财政的变革开启了新的篇章.但是,由于各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建立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就地方财政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所面临的障碍做出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巴曙松 《经济》2015,(Z1):9
2015年,中国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被关进"预算的笼子",要求增量债务需通过地方债券的阳光渠道。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阶段性的缓释。按照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和地方政府收入初步测算,2015年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基建投资增速需要保持在15.7%,对应13万亿元资金需求。那么,2015年基建投资的资金从哪来?基建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