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海经济区处在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但属于“经济低谷”.本文在阐述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四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Arc GIS软件将各市城市化水平进行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表达,测度结果表明:从综合水平看,广西城市化水平得分介于0.1~0.4,总体发展水平低,并且各市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趋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经济辐射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增长互动、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共享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区域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空间互动模型,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为基本单元,2005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对其融合互动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淮海经济区融合发展各项指数均呈提升趋势,且四大区域融合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基本呈现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发展格局,发展综合值较低是导致融合发展水平滞后的主要因素;(2)淮海经济区各地市融合发展类型以较好和初级融合发展为主,优质融合城市数量较少;(3)各地市间互动联系不断增强,辐射和集聚能力日益提升,空间多中心结构初现,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4.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整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淮海经济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均衡性发展,以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为数据源,基于GIS密度叠加分析、栅格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交通网络进行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但存在研究区内边缘位置经济发展较差的城市交通通达程度较低,道路发展上存在着地域差异。(2)淮海经济区内59%的县(县级市、区)的道路交通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0.2km/km2,但研究区西南部和中南部道路密度较低,这从整体上体现了淮海经济区道路网络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3)淮海经济区各个县(县级市、区)的时间可达性在t0.4h的可达性区域占了研究区21.7%的面积,且大部分呈集聚模式。这体现了研究区内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致使处于县域的居民出行可达性较低,得不到应有的生活质量,达不到国民生活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59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从强度、方向和格局三个方面,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经济联系的空间相互作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内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经济联系具有显著的相邻区域指向性、中心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相互作用格局鲜明,形成了范围稳定的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子群。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图形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的空间插值和叠置分析技术,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及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密集带和人口集聚中心;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明显,苏北、鲁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地区;通过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空间聚类,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区:苏北鲁南片区、鲁中片区、皖北周口片区、豫东鲁西南片区;在概括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查找城镇化率数据及构建驱动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并辨识其驱动力。[方法]基于淮海经济区各市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率,利用变异系数法监测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域城镇化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GIS-Logistic耦合回归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力,以获取淮海经济区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健康情况。[结果]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化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辐射型增长,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同时,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有所不同,2005年,主要驱动力为人均GDP、人口密度、距中心城市距离;2010年,人均GDP被非农人口比重代替;2015年,主要驱动力变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时期主要动力有所不同,中高城镇化率地区分布已从零星式的点状分布发展为连片式的条带状分布,发展形势良好。[结论]2005~2015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可通过提高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建设、吸引国内外资本等方式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港口-腹地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代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相关性四个原则作为选取分析指标的基础,构建了连云港港-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指标体系,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连云港港与淮海经济区经济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7年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的区内差异是研究区域开放型经济差异的主导贡献者;空间上,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陇海沿线成为该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扩展轴;空间关联上,H-H型区域集中于沿海地区,而L-L型区域则分布于西部的豫东、皖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2001-2009年问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各地市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明,河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对外开放水平和工业化是影响河南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子;各地市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城市化系统演化主要特征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型城市化内涵出发,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首先构建了评价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接着以咸阳市13 个县级行政区2009 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运用线性加权求和法,算出了13 个县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的量化分值.最后,根据各自的分值特征,将咸阳市城市化水平分为4 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提出以“增长三角(徐州、济宁、临沂) 双港(连云港、日照)”为空间构架的网络型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模式和包括“极点的优化、通道的优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区域协调管理组织的建立”的淮海经济区的空间组织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中原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两大系统,采用相关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二者进行测算。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处于高水平协调的城市有郑州、许昌,较高水平的有洛阳、三门峡、开封、蚌埠、邢台、焦作、邯郸、新型、晋城、长治,较低水平协调的有鹤壁、菏泽、聊城、驻马店、南阳、安阳、淮北、漯河、平顶山、周口、濮阳、阜阳,低水平协调的有信阳、运城、亳州、商丘、宿州,中原经济区内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宜居性是当前社会大家生活就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来研究评价宜居城市模型等问题,以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的宜居度进行分析并选取一些城市为例,对其进行宜居城市评价体系构建,运用spss19.0统计应用软件来提取因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影响宜居城市主要评选指标,并阐述指标的合理性。从以上定量分析结果,评价徐州的宜居城市创建水平,并根据徐州市的具体情况,对各城市提升宜居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高效利用;在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条件基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为广西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为低度利用,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前3住为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用地弹胜系数、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在理解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在SPSSll.0软件的支持下,通过聚类分析对湖南省地区城市化水平进行分类,并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子,针对这些因子提出调整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水平测定的方法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现有城市化水平测定方法,如非农业人口法、市镇人口法、修正人口法、复合指标法、土地利用指标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简要评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居住地的性质,界定了城镇人口,并以此作为测定城市化水平的标准;选取山东省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显示,应用该方法较非农业人口法、市镇人口法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土地城市化及其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城市化过程和特性的研究.探索建立土地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度量土地城市化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和土地资本投入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利用研究构建的指标对北京市典型城乡交接地带各乡镇的土地城市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研究结论:土地城市化水平及其度量对于掌握和控制土地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