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东北地区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2003年10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一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文件,其中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部分占比最多。那么产业结构的现状如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数据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决策,为森工林区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发展契机。1.森工老基地调整改造的基本思路以加快森工发展为主题,全面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努力实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决策,为森工林区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产生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镇化进程延缓密切相关,本文选择2003—2016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了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该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障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与本质出发,构建了基于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微观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力转移、生产函数变动与城镇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变动、经济组织变革与城镇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变动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理论、问题及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与本质出发,构建了基于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微观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在此框架下,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力转移、生产函数变动与城镇体系和城市内部结构变动、经济组织变革与城镇体系和市内部结构变动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理论、问题及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的契机;把东北地区置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中,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振兴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绩效低等问题,其中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缓的根本症结;分析了东北亚的地缘优势,认为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经济的复苏。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合作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这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难得的机遇;提出了如何利用东北亚的地缘优势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分别从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的规模体系、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城镇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城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并提出稳妥推进新疆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区域结构和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极好的契机。郊区要有分工意识,形成错位竞争,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宝山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建设成上海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具体来说,是特色工业基地,即钢铁精品基地;特色三产基地,即  相似文献   

10.
<正> 林产工业是林业产业的组成部分。林产工业的发展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要对策。因此,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是研究林产业发展的前提;而林产工业本身的发展趋势、加速或阻滞这一趋势的因素分析及如何制定一整套林业产业政策体系都与林产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浅的探讨,聊起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武汉市区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时武汉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影响其变化的四个驱动因子进行了剖析,从而得到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借此为促进武汉市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缘的鹤山市为例,对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7年各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年间,鹤山市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增长—稳定—增长"的动态演变规律,总体呈增长趋势;(2)2007各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划分3种类型区:桃园镇、古劳镇、址山镇、雅瑶镇、沙坪镇5镇属于Ⅰ区(信息熵高值区);共和镇、龙口镇、鹤城镇、宅梧镇、双合镇5镇属于Ⅱ区(信息熵中值区);云乡镇属于Ⅲ区(信息熵低值区)。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综合效益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这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01年从郊县改为市区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这期间也相对较大,其中,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用地、草地和耕地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明显,呈现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用地规模快速增长。另外受期内生态退耕政策影响,林地面积也持续增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角度来看,耕地是其他用地类型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最后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四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被审计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提高土地资源审计效率,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昆明市2015年和201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GIS技术、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分形理论对2015-2018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和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深入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从而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表明,(1)基于分形理论构建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能够表达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形态结构变化,能够揭示被审计地区各地类土地资源资产的变动趋势,从而确定土地资源重点审计地类;(2)昆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维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水域分形维数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形态最为复杂,但结构也最为稳定;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园地及未利用地分形维数都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复杂,结构趋向不稳定;林地分形维数减小,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规则,结构趋向稳定。结构不稳定的地类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基于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审计效率,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的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及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分布,需要了解其动态变化,信息熵的演变(1996-2003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演变规律,信息熵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反映区域土地的分布,因此利用信息熵对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的有序性呈下降趋势,用地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外围有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1996—2008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用地和未利用及其他用地面积处于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处于增加的状态;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人文驱动力因子呈线性的定量关系,人口增长及聚集、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技术进步是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重要人文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耕地资源调查方法存在投资大、历时长等问题,不利于耕地现势性数据的快速获取,基于3S集成的耕地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了耕地动态监测应用管理系统框架,研究了系统结构、数据库和算法库的设计方案,提出了遥感影像解译、耕地变化信息获取和数据库建设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实现耕地变化信息的自动化获取和对变化信息智能化的决策判断提供了系统框架支撑。以济源市2009~2012年耕地变化情况为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通过GIS处理与系统分析法对研究区耕地在数量、质量、性质和位置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监测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智能化应用,为政府决策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政策、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了耕地监管技术的信息化水平,推进了国土资源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1~2011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分析该市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GM(1,1)模型对该市未来10年土地利用演变动态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1~2011年,厦门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以交通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分别为13.88%、6.34%,土地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状态;预测2012~2021年厦门市耕地、园地将分别以2.92%、4.38%速度减少,其它用地则以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加最明显为27.91%,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