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企业挂靠经营一般是指以赢利为目的,没有相应建筑资质或建筑资质较低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自然人以其他有相应建筑资质或建筑资质较高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承揽施工工程的行为。挂靠经营的手段一般表现为:挂靠者通过借用或租用被挂靠者的企业名称、企业公章、企业账户、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合同文  相似文献   

2.
江西:下大力专项整治资质挂靠行为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江西省针对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中介机构的行为。此次整治中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界定挂靠转包如违法分包行为,以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为手段,加大查处力度。对发生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的,依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做出严肃处理。广东:一经发现挂靠经营坚决取缔建筑市场开放后,全国各地建筑企业涌向广东,同时也带来问题重重:不少企业拿着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到该省靠给施工队挂靠收取管理费过日子。广东省建…  相似文献   

3.
建筑企业挂靠经营一般是指以赢利为目的,没有相应建筑资质或建筑资质较低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自然人以其他有相应建筑资质或建筑资质较高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承揽施工工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滋养挂靠现象的土壤 行业准入的要求.资质是建筑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有资质才可得天下,无资质则寸步难行.本来仅仅是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代表承接工程级别的建筑企业资质,在激烈的竞争与利益的驱使下,荣升为价值载体,甚至变为交易的商品,其本质上的改变是挂靠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借照挂靠现象在建筑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挂靠经营虽为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具备与建筑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但是掌握了一定社会关系资源的企业或个体,甚至非法包工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利用有资质或高等级资质的单位名义承  相似文献   

6.
市场管理不规范,“挂靠承包”仍然普遍调研反映,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市场萎缩,挂靠承包模式的弊端集中反映了出来,给行业和企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但是时至今日,挂靠承包在浙江省建筑业项目经营中仍占据较大比重.这一模式长期以来为社会屡屡诟病,具有极大的经济风险.挂靠承包不为法律承认,实属违法行为.挂靠者几乎无偿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有企业资源,甚至脚踏多只船,攫取财富,留下风险和损失.挂靠模式使企业资产流失,是对企业资产所有者利益的严重伤害.大量事实说明,挂靠承包也是引发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工程质量低下、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痛定思痛,应当坚决杜绝.令人担忧的是,在做大规模的指导思想下,业内对这一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企业难以割舍,主管部门的监管也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7.
引言:《违规挂靠,福兮?祸兮?》,在了解《企业变相挂靠行为的弊端》和《资质挂靠行为的法律责任》之后,我们《剑指资质管理的误区》并《铸盾防患于未然》。在《转动企业资质管理的魔方》之时,我们看清了《企业资质管理谁唱主角》。《以全新的财富观经营挂靠》是否是《资质管理的新思路》?■建筑业企业资质挂靠问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是严格禁止的。但在现实中,挂靠现象比比皆是。挂靠成了建筑市场潜规则,业内人士对此心照不宣,很少有人点破它。一边是法规的严厉禁止,一边是实践中的司空见惯,是施工企业无视法规、公然向法规挑战?■挂靠也绝非…  相似文献   

8.
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证书,作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建筑市场或进入何等建筑领域参与竞争和承揽工程的通行证,是以一个企业施工能力和市场信誉为其保障的无形资产,其申请和颁发的程序都是相当严格的。而“挂靠”是一些本不具备承建有关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组织、私人包工头等。为寻求“靠山”、办事方便而采取诸如私借、租用等手段和形式,把自己挂靠于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市场秩序混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普遍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为建设领域中的工程挂靠行为.工程挂靠行为不仅严重干扰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而且给施工质量带来了诸多隐患,是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大根源,也是建设领域产生腐败的温床.建设工程挂靠行为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笔者主要从法律视角出发,对挂靠的成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宜疏不宜堵     
《施工企业管理》2006,(2):I0001-I0001
无庸讳言,资质挂靠已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成了建筑业内公开的秘密,并成了建筑市场的潜规则。本来资质是企业进入建设市场的“通行证”,资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和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但从近几年来花样百出的借资质投标、众多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频繁出现来  相似文献   

11.
所谓挂靠简单地说就是以其它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业务。《建筑法》第二十六条明确指出“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以任何形式用其它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它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可见挂靠行为在《建筑法》中是明令禁止的,也就是说挂靠行为是违法的。而事实上,挂靠不但存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对此,建设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制止、查处挂靠行为,但结果往往禁而不止,查而不绝。那以,挂靠为什么会顽…  相似文献   

12.
劳务成本在建筑业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劳务成本的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直接影响了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的实际税负.“营改增”后,劳务用工模式、结算方式、供应商选择、发票管理等方面都将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劳务用工模式的影响 目前建筑企业劳务用工模式主要有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劳务派遣、架子队、个人挂靠分包等.  相似文献   

13.
"挂靠"是一种高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靠的本质与效率 挂靠的含义与现状 什么是挂靠?业界公认的对挂靠的认识是:挂靠施工是指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或资质低的实际施工人(即挂靠人)借用有资质或资质高的施工企业(被挂靠人)的名义承揽工程并向其交纳管理费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4.
《违规挂靠,福兮?祸兮?》,在了解《企业变相挂靠行为的弊端》和《资质挂靠行为的法律责任》之后,我们《剑指资质管理的误区》并《铸盾防患于未然》。在《转动企业资质管理的魔方》之时,我们看清了《企业资质管理谁唱主角》。《以全新的财富观经营挂靠》是否是《资质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总的原则即"能拖一天是一天",方法就像"捉迷藏",常用的借口是"业主的钱还没来".建筑业农民工工资“前清后欠”,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位山东籍包工头近日在北京工地上向记者讲述了一些拖欠内幕。他坦言,许多施工企业事实上将拖欠部分民工工资当成了一种“经营策略”。这位包工头透露,目前市场上的施工单位有相当部分是挂靠大型建筑集团的中小型企业,挂靠的方式有多种,目的主要是利用大集团的品牌和资质,便于承揽工程。这些中小施工企业普遍流行“十一投入比”的行业潜规则,即自有资金只有100万元,即敢大包大揽地承接上千万元的工程。实际操…  相似文献   

16.
建筑企业的空心化是复杂的市场机制和交错其间的社会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全面而具体地阐述其形成过程。就行政管理而言,工程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施工如何能够得到制止,工程发包如何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包工队如何既能规范化管理又能确保足够的流动性,是治理空心化首先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违规挂靠,见怪不怪多如毛■违规挂靠,祸福游移一瞬间■违规挂靠,追根刨底溯源头■违规挂靠,决非“一禁”能“百了”挂靠,是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它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产业,挂靠现象无所不有。当然,建筑业也不例外。挂靠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这一种经营模式,是明令禁止的。《建筑法》第26条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公…  相似文献   

18.
空心化加大了施工企业自身的运营风险,也扰乱了建筑市场竞争秩序,更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其危害重重,令人担忧。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在改革过程中,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非法挂靠、肢解发包、违法转包等行为在建筑行业边缘地带长期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也同其它行业一样,不断增加。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整顿建筑市场,但个人包工挂靠大型施工企业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个体施工队的出现,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这些个体施工队,组织不健全,管理人员少,设备投入少,施工中购买廉价原材料,偷工减料,工程成本降低了。而国有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多,人浮于事。设备陈旧,职工大锅饭思想严重,遇事决策慢,施工成本高。而施工成本高是导致施工企业亏损的主要因素,如不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必然导致长期亏损,企业难以生存。那么国有施工企业怎样才能降低工程成本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为规范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有效遏制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和建设工程主要参与方的合法权益,1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说明了被认定为转包的九种情形(但有证据证明属于挂靠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除外)和属于挂靠的三种情形。《办法》明确了属于违法分包的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