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霜  宋广娜 《中国市场》2009,(48):58-60
本文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结合中日两国2008年和2009年双边贸易数据及各自历年的资本劳动数据,对中日两国的贸易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日两国的贸易较好地吻合了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中国的优势产品与日本的优势产品互不相同,两国贸易互补性极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相似文献   

3.
王振宁  杨玉梅 《商》2013,(7):237-237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服务外包的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并结合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阐述了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4.
对要素禀赋理论HOV模型的实证检验多数基于国际贸易,结果表明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是影响贸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使用HOV模型和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的检验表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也是中国各地区省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最高至SITC(Rev.3)四位数分类基础上的万余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五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指出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外资进入对制造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具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相似文献   

7.
政府规模的膨胀是否源于贸易开放?在学术界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研究了贸易开放、要素禀赋对政府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研究中贸易开放和要素禀赋对政府规模的影响被低估,政府在贸易开放中扮演守夜人角色,贸易开放对政府规模的膨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要素禀赋对政府规模的扩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此外,两者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呈现显著区域差异。这一结论在考虑到不同的代理指标和样本特征影响后依然稳健。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就贸易开放、要素禀赋和政府规模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服务业倾斜,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国民产出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从总体来看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呈现出贸易逆差。通过探究以要素禀赋为理论指导的比较优势,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潜力;通过比较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产业,试图发现我国向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产业迈进的困难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平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6):111-112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写作的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从李嘉图(1817)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学说。针对HO理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此为主线,介绍众多学者对要素禀赋学说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徐平 《中国商办工业》2009,(16):111-112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写作的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从李嘉图(1817)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学说。针对HO理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此为主线,介绍众多学者对要素禀赋学说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要素禀赋和厂商优势,对该理论的H—M—B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表明,一国要素禀赋将决定该国厂商优势的特征,进而影响该国FDI的流出水平。当一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要素越丰裕,厂商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低制造成本优势越强,厂商越倾向采取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该国FDI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国FDI发展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2.
由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引发对贸易产业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它包括传统与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要素禀赋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要素与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因此研究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具有现实积极意义,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针对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状况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环境规制当做一种要素禀赋纳入H-O-V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同其他要素如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以及土地要素对54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四大污染品部门净出口总量的影响。环境规制越低,污染品出口总量越高。环境规制不仅能够影响污染品出口总量,并能够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污染品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流向。另外,本文在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分析需求偏好差异、供给差异以及环境规制差异对352对南北贸易对象的污染品贸易模式的影响,指出人均GDP差异越大、环境规制差异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越容易发生污染品的产业内贸易(IIT),相反越易发生产业间贸易,指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可能会带来成员国环境规制的趋同。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通过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建立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单独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有限,但与产业发展融合以后,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强调三产内部之间的融合,更要强调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之间的融合发展;(2)西部地区需要根据要素禀赋来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融合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与要素融合时,选择发展要素禀赋优势明显的产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了产品内不同工序层面,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新型产业内分工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借助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新疆加工贸易进行理论分析,并以1999--2007年新疆加工贸易出口额为样本,利用Egger(2005)的方法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是加工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并提出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发挥新疆的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区内区外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价值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要素禀赋差异理论对总部企业聚集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于常规性生产资源充裕的区域,总部型企业表现出向战略性生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地区集中的趋势,要素禀赋差异理论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解释.本文分别设计了总部企业和生产型企业的生产函数,通过对两者利润的表达,来分析总部企业与生产基地分离并向城市地区聚集的行为能够为单个企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带来的正向效益,为总部企业聚集提出证明.  相似文献   

19.
20.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证明了我国坚持比较优势战略,不仅能维持很强的出口能力,保持我国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而且可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仍然应将比较优势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