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制度非均衡既包括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也包括制度供给过多,超出社会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过剩型非均衡,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从制度均衡再到制度非均衡,进而发生制度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革就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制度均衡则是制度变革的目的和归宿,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变革的一个过程完整实现.制度变革是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的矛盾统一.制度非均衡是引起制度变革的动力,制度均衡是制度变革的现实目标,制度变革则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而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政府,政治制度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提供政治制度安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政治制度的引进与吸收;二是政治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改革何以发生,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思路.以制度经济学的视野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政治制度需求的基础上政府不断适应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而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过程.政治制度供给是以新的政治制度安排代替原来旧的政治制度安排的过程,而原来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被代替,是因为其制度净收益为零或小于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需要产生新的政治制度供给.政府作为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出发,平衡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海南的"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存在制度非均衡,不利于海南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在的盈利机会导致了新的制度需求产生,从而诱导了新的制度供给——国际旅游岛战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国际旅游岛战略是实现了制度均衡的新时期海南经济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从制度非均衡向制度均衡转变的制度变迁.这场制度变迁的特点之一就是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种渐进性体现在变迁顺序的选择、对外开放、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等诸多方面,这是我国制度变迁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这种渐进性,也成为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日益表现为供给、需求与满足这三者之间不均衡不充分,但矛盾的主要方仍然在于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经济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板"问题。补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从理念、制度政策、实施机制几个层面多管齐下,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进入以全面覆盖、公平均等、负担均衡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家已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它被当作一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变量,好的制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坏的制度只能阻碍进步。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制度不是一个单一的局部均衡现象,而是一个多重均衡的结果,是一个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和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商》2015,(21):284-285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出现的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由于经济水平和政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省份之间、同一省份的县际之间以及城乡的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出现差异。具体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施以及教师质量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本文以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进行制度设计,以期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货币均衡与股市均衡关联原理(一)货币均衡的本质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是用来描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则说明货币供需处于均衡状态;而当货币供给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时,则说明货币供需处于非均衡状态。站在一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动态平衡的角度,货币均衡状态的程度也就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正是一种制度变迁。制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的发展会使其由均衡向非均衡演变,此时,政府应审时度势,推进制度变迁,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行为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制度性症结。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实质是利益的再一次重新分配,也是一个制度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证券市场上达到“帕累托优化”或“帕累托改进”的过程。本文通过股权分置变革的制度需求分析,认为在股权分置变革中,应充分尊重制度需求主体的意见,使其达到较高的“满意度”,以保证改革的收益最大化,尤其要尊重股票历史成本的形成机理;通过股权分置变革的制度供给分析,认为在股权分置变革中,政府或准政府应权衡利弊,降低改革成本,预期改革收益,尤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股权分置变革的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分析,认为在股权分置变革中,应把握全局性,着眼于系统性,尤其要依法行事,法理清晰,调整国有资产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删除过于僵硬化的规定,修改并协调现行《公司法》、《证券法》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正是一种制度变迁.制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的发展会使其由均衡向非均衡演变,此时,政府应审时度势,推进制度变迁,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3.
增值税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增值税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包括增值税制度安排内部的非均衡以及增值税制度安排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非均衡。增值税制度变迁的路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增值税先行先试阶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增值税实施阶段;增值税制度有限转型阶段;增值税制度的不断完善阶段。增值税制度变迁所产生的微观效应在于:生产性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变迁更真实反映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加符合配比原则,使企业资产价值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增值税制度变迁所产生的宏观效应在于:从长远来看增值税转型将对我国财政收入产生积极影响;增值税改革转型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分析框架中,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最原始动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则是该制度惟一的制度供给者.本文将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入手,通过对政府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和实际需求的比较,找出制度需求与供给的不均衡点,从而指出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玲  叶飞 《市场论坛》2004,(6):22-23
在制度供给一制度需求分析框架中,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最原始动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则是该制度惟一的制度供给者。本文将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入手,通过对政府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和实际需求的比较.找出制度需求与供给的不均衡点,从而指出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制度渐进性改革的经济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菊芹 《商业时代》2006,(22):56-57
我国农村家庭的生存经济特征、农户贷款需求的非生产性特征、生产性农贷资金供给不足、与非生产性农贷资金供给的不可替代性特征等,决定了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渐进性变化轨迹。本文认为,只有深入剖析我国小农家庭的经济特征与社会功能,真正了解小农的各种动机、需求与偏好,才能准确、合理的描绘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制度均衡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博弈分析,认为真实制度均衡以现实经济个体非对等资源禀赋和经济地位为前提,重新阐述制度均衡过程和制度性质.制度博弈论和肖特问题导向论逻辑分析表明,均衡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取决于当事人的资源禀赋.真实制度均衡过程中个体不平等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均衡制度非中性,且制度均衡也不一定存在效率,这取决于控制权主体利益是否与经济效率方向一致,并且制度均衡是动态的,只有当博弈双方的资源禀赋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旧制度均衡才会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债务融资制度变迁属于政府供给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呈现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债务融资结构的非均衡性、制度变迁的阶段性和非连续性、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设置服从政府的偏好和效应函数,以及关系型债务融资异化等等.但在经济改革之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社会主体对债务融资制度的创新需求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供给强制性制度变迁以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我国国防开支的结构与规模呈现出显著的低效配置特点,标志着我国国防预算体制依旧处于非均衡,想要实现国防财政资源配置的关键制度,必须要弥补国防预算制度的主体缺陷,也就是并存主体多元化和主体缺位。由此导致了我国国防预算运行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结构不均衡。文章仔细分析了国防预算制度非均衡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中国财政实践,对公共产品及其适用的供给制度进行阐释和论证,分析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弊病及成因,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寻找公共物品的供给渠道,对于在实践重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实施管理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打破行政垄断;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私人投资;使生产提供模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