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城 《新财富》2006,(11):66-66
回顾国内证券市场,曾经数次出现没有股权关联的“一致行动人”共同谋利上市公司的现象,但是其运作基本围绕着单一对象展开,而且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此类“一致行动人”在近期有增加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合法寻求借款担保,或企业为他人合法提供担保,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违规担保事件,如福建、上海、深圳及新疆等地的部分上市公司深陷“担保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链”。  相似文献   

3.
错误与更正     
《新财富》在2001年即提出的“担保圈”现象.如令在上市公司中愈见普遍。错综复杂的担保圈往住牵扯几家甚至十几家上市公司,涉及金额多则达数十亿元。其中某个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其他关联公司便可能一同被“引爆”.我们可以举出苦干存在此类  相似文献   

4.
马建威  李薇益  黄文 《商业会计》2023,(3):47-51+63
文章以我国2015—2021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实证方法就公司绩效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绩效发展水平不同,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侵占程度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为良好,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多,上市公司会出现“掏空”现象;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为一般,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会更支持公司发展;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非常差时,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量也就越多,使得上市公司出现掏空问题;上市公司为满足配股再融资所要求的条件,控股股东会降低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水平,以便于对公司发展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造蓝筹     
5.19行情中,科技股资源稀缺,于是,出现了上市公司更名为“XX科技”这种人造科技的做法,迎合市场炒作口味。在蓝筹资源紧俏的今天,同样出现了人造蓝筹的现象,但市场格局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天旺  杨洪娜 《消费导刊》2014,(10):229-230
自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实施以来,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股权相对集中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存在,以及体制和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本文对大股东如何利用自身权利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这一现象进行揭露,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些许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保护投资利益的目的,我国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规定了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对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即:上市公司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1998年以前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之间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只要3年平均不低于9%即可获准配股,因而属例外),这便是“有趣”的股市“10%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核算中的种种不正当手段来实现利润虚增,在并不满足配股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舞弊行为实现配股,这就是隐藏在“10%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利用舞弊行为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配股,极大地侵害了投资的利益,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上市公司“短命”的现象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居民需求的增长速度,出现较大的供需缺口而导致的,因此,企业和政府都应该采取措施,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着手,为我国上市公司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达到延长其生存时间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同时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和投资产出低效两种现象。文中首先构建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歧视”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具有融资成本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特点,有可能在控股母公司的主导下成为其所在企业集团的“融资窗口”,因此它一方面表现出了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另一方面又因为“隧道效应”造成了资金的流出和投资产出的低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频繁出现的高层管理者的落马事件,分析了上市公司“问题高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因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实力,所以必须加强对“问题高管”的治理,保证上市公司的良好运转。  相似文献   

11.
张杰 《商》2013,(17):227-227
许多优质的家族企业出于突破融资瓶颈、转变经营方式等目的,纷纷寻求上市,逐步由“家族企业”转变为“公众公司”。然而在家族企业在成为上市公司过程中,“一股独大”现象等因素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开始不断显露,本文从实证角度简单说明“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蒋健蓉 《新财富》2006,(8):30-31
从1991年到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筹资总额为8790.89亿元,而累计净利润的总和为11388.28亿元。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原来所有股东投入的情况下,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入和上市公司净利润产出比仅为1:1.3;如果考虑到原先股东的投入,则投入产出比还要低得多。然而,这15年内中国GDP每年的增长率都在7.6%以上,这显示出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价值渗漏”现象。“价值渗漏”的长期存在,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非常之弱。  相似文献   

13.
刘瀛 《中国工商》2001,(9):92-94
中国的股市和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就是热点中的热点,其中,对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人们颇有微词。随着核准制实施后民营企业上市序幕的拉开,民营上市公司私人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新问题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近上市的几家民营企业,包括康美药业(66.38%)、太太药业(74.18%)、广东榕泰(67.19%)等,其家族直接或者间接持股都在50%以上,细说民营公司的“一股独大”  相似文献   

14.
年报是投资者根据以观察上市公司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也是投资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规避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如何识别年报数据的“水份”(虚盈实亏现象)以评价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是广大投资者所关心的。笔者认为,下列四种方法有助于识别年报利润的“水份”。  相似文献   

15.
童丹  王婷 《现代商业》2013,(17):197-197
近年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收入大幅度增加,有的竟然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全民放贷、全民参与高利贷的风潮,上市公司开始争相扮演着贷款机构的角色,这种现象已经危害到实体经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就这个现象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商》2014,(3):18-18
春节长假期间,上市公司业绩公告“地雷”集中出现,令众多期待春节后迎来年报行情的投资者心惊。  相似文献   

17.
于欣主笔  吴瑶 《新财富》2012,(4):84-89,92-94,96-99
伴随中小板的风生水起和创业板开板,上市公司董秘地位不断提升,流动性随之加剧。不同上市公司间悬殊高达299倍的董秘薪酬,以及迥异的股权激励政策,更对董秘的流动推波助澜。2011年度,共有357家上市公司的362位董秘辞职,创2009年IPO重启以来新高。其中,除189人为内部升迁,22人因违规、公司重组或与大股东矛盾等原因被动辞职外,还有149人为主动辞职的“董秘专业户”,且不乏公司上市不到一年便“闪辞”者。无论是“闪辞”、“闪跳”等极端现象,还是被动辞职所凸显的董秘责权利对等,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为此,从修订现行发行制度、高管股票限售期等制度建设方面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理顺董秘的责权利关系,有助于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上存在的“存利”分配现象,给投资和证券市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和公正保护投资利益,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在详细评价分析“存利”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产权结构改善到采取行政措施等几个方面治理、限制“存利”分配现象的盛行。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问题的提出资金转移现象在中国股市由来已久,而且较为普遍、涉及金额巨大。这种情况导致了个别上市公司资金周转不灵、出现财务危机,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后果。证监会近期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虽已规定:“上市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股东及其关联方以各种形式占用或转移公司的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上市公司不得为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但2002年证监会对我国1175  相似文献   

20.
白玥 《致富时代》2011,(12):93-94
上市公司监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是维护上市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保障。由于股权结构、立法、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出现了监督失效的现象。该文从法律、上市公司责任意识、监事独立性等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旨在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并为今后上市公司监事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