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明猛  沈颖 《财会通讯》2009,(2):133-134
税务筹划是指在遵循税收法规的前提下,纳税人对企业的组建、经营、投资及筹资等活动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充分利用税法所提到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税收优惠,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达到税负最小化的一种财务管理谋划活动。税务筹划与偷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偷税”,《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相似文献   

2.
释疑解惑     
问:如何认定处理被审计单位偷逃税款行为?答:偷逃税款行为是目前比较突出的税收违法行为,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律和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包括刑法等对偷逃税款行为认定处理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应根据偷逃税款行为的方式、情节、性质依法认定,严肃处理。依据《税收征管法》63条规定,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以上方面应认定为并列的关系,即纳税人存在以上所列任何一方面问题的,都应认…  相似文献   

3.
欠税是指纳税人所实现的税金,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应缴而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其主要特征是纳税人已将这部分税款向税务机关申报,但没有按期缴纳入库。  相似文献   

4.
偷税、抗税、骗税、欠税、漏税、退税怎样处理?彭长顺,杨保舜一、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到、少列收入,或乾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扣缴义务人采取前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财会》2002,(5):61-61
新增的税收违法行为: 1、第六十条,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2.第六十条,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3、第六十三条,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 4、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纳税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行为; 5、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6、第七十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 上述六种情况《税收征管法》新设定的义务和应处罚的行为,适应了新形势下出现的税…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工作中,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有许多原因。税务机关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在纳税人未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纳税人进行补税、加收滞纳金和罚款。由于纳税人少缴的税款涉及的税种较多,有的税种影响损益,有的税种只影响现金流量不影响损益,同时还可能存在会计核算错误,因此,在补缴税  相似文献   

7.
1.链条式审计方法。即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各环节,进行一环扣一环审计的方法。比如我们要查实企业是否存在偷税行为,就要对企业产品收入、其他收入、产品成本、其它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一项一项逐步查清楚,然后计算出应纳税款,与企业已缴税款相对照。假如已缴税款小于应缴税款,就说明企业少缴了税款,这时就要进一步审计企业的收入支出情况,判断企业是存在漏缴税款的行为还是偷税的行为。通过深入审计查证,假如没有发现企业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  相似文献   

8.
一、避税与偷税的区别偷税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本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及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这种违法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合理避税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灵活应用会计政策,减轻税负的做法。这里强调的是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同时,合理地利用法律的空间,来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合理避税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这种做法可以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效益,国内外纳税人员中都有合理避税的做法。企业在国家财经及税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夏淼 《会计之友》2007,(4):44-45
笔者认为,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是偷税.笔者提醒准备购买和出售二手房的人别被眼前的小利蒙住了眼睛,忽视了所谓的避税方法中隐藏的风险,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翟帅 《财会月刊》2020,(1):127-130
新税法实施衔接过程中,因税务机关、代扣代缴人与纳税人对于税法理解的差异以及财务处理失当等因素,在税务核算、纳税申报、汇算清缴等程序中产生纳税人溢缴税款的情形。由于税收征收管理法与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所构建的溢缴税款退还制度因权利性质不清晰,配套制度设置混乱,有碍纳税人退税权利的行使。因此,必须明确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公法之债”性质,将纳税人退税权利定位为请求权,适当扩展溢缴税款退还的主体,明确溢缴税款退还情形,对纳税人申请溢缴税款退还制度予以诉讼时效改造,统一溢缴税款返还的范围,以期更好地保护纳税人权利。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是偷税。笔者提醒准备购买和出售二手房的人别被眼前的小利蒙住了眼睛,忽视了所谓的避税方法中隐藏的风险,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夏淼 《会计之友》2007,(2S):44-45
笔者认为。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是偷税。笔者提醒准备购买和出售二手房的人别被眼前的小利蒙住了眼睛,忽视了所谓的避税方法中隐藏的风险,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一、对纳税筹划目标的认识 说到纳税筹划,人们第一反应便是企业和个人运用各种手段直接减轻自身的税负,即想尽一切办法少缴税款。这种认识使得税务机关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力反对税收筹划,即使正常合法的纳税筹划也不例外。从纳税人的角度说,由于将纳税筹划的目标公然定位于直接减轻自身税收负担,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上,因而部分纳税人的心理是只要能少缴税款,怎样都行。纳税人的这种需求,进一步导致中介机构纳税筹划行为的扭曲,使得许多纳税筹划属于暗箱操作,实质上是偷、逃税,经不起税务机关的推敲和稽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拖欠国家税款不缴的现象相当严重,给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缺口,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法律意识淡漠对欠缴税款不重视他们以当前企业经营不善、生意不好、资金不足为由,认为只要不偷税、不抗税,不算犯罪,拖欠交税款问题不算大。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能拖就拖,或对追补上门的税务人员避而不见,甚至转移财产以达到欠税的目的。殊不知,他们正走向犯罪的深渊,因为,欠税不缴也可以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三条的有关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  相似文献   

15.
一、单项选择题1.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多缴纳的税款,自结算税款之日起()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相似文献   

16.
增值税是一种以法定增值额为计税依据所征收的一种税,它运用税款抵扣原则来消除重叠征收。偷逃增值税是指增值税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少计销项税,虚增进项税,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增值税款的行为。根据本人从事财会、审计、纪检监察工作二十多年的体会,就偷逃增值税的主要手段及其查账方法作点肤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洗海燕 《广东审计》2000,(10):33-35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广大企业生产经营之本。但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其税后利润,因此,如何既依法纳税又确保税后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理财的又一门学问。这就是企业的“税收筹划”,俗称“节税”。一、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的区别税收筹划不同于避税,更不是偷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与税法的立法精神和政策导向相吻合,为国家法律所允许和鼓励。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薄、记账凭证,在账薄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所采…  相似文献   

18.
避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形式、方法或手段,避免纳税义务的行为。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利用已存在的客观条件,逃避纳税义务。避税,因其手段的非违法性而区别于偷税,主观上有目的性而不同于漏税,从而也就产生了“合法避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一、有缓缴税款的权利。纳税人(不含个体户)如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可在申报期前,按法定程序年内限一次申请延期不超过三个月期限的税款。二、特殊情况纳税人、特别行业可有减免税的权利。如残疾人企业有先征后退的权利;纪念馆门票收人等免征增值税。三、有检举、揭发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反税收法规行为的权利。四、有检举、揭发其他纳税人偷逃骗税行为的权利,并可怯规定享受奖励的待遇,税务机关有为检举人保密的义务。五、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在缴足税款和滞纳金的前提下,有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和…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部法律都有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比如刑法有刑事追诉时效,又称刑事追诉期;民法将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时限称之为民事诉讼时效;等等。在税收征管实务中,对于纳税人发生未缴少缴税款及其滞纳金也有追征的期限,如果超过了法定的追征期,税务机关将丧失向纳税人追征税款的权力,不能再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由于双方当事人的理解不同,征管过程中时常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形,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