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之前介绍的大量的艺术节与艺术机构,都处于综合媒体艺术的前沿。但是说到什么是新媒体,我总要面临一种来自媒材和观念上的困境,就是如何发现那些基于媒介的新,和基于观念的新。新对应着旧,胡介鸣曾经在他的访谈里谈到,他所认为的新在于个人观念的刷新和更新。同样,在我策划的徐文恺(aaajiao)个展控制(Cybernetics)中,新媒体作为话题被再度提及。我试图找到更好的或是更加贴切的方式来看待这一话题,将一些固有的观念,转变成为一个重新认识的可能。新媒体作为话题已经出现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关于其起源的界定有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这个项目的缘起是我曾参与其中,后因为其讨论导向被引向艾未未问题而退出。-empyre-的发起者为Melinda Rackham和Edward Sanderson,我认识Edward Sanderson已经有3年多的时光,很喜欢Ed的沉默和慎思。此外,这个项目还有很多我认识的艺术家、批评者参与其中,我也就欣然参与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德国录像艺术40年这一庞大的主题,以回顾与梳理始于60年代的德国录像艺术运动为鸿旨,由5个在德国新媒体艺术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机构联合发起,以期保藏、研究、收集、整理这一庞杂而特殊的艺术历史。可想而知,这一项目的困难和复杂程度:媒体艺术这个特殊的媒介,自60年代至今仍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之中,其范围更是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范围  相似文献   

4.
《致富之友》2011,(11):64-65
(此专题涉及的所有文本与图片版权来自作者和OronCatts,以及SymbioticA,北京艺术实验室协助取得,感谢Oron Carts先生和SymbioticA的支持)生物艺术(BioArt)是一种以生物组织,细菌,活体和生命进程为对象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借助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等在实验室或者画廊以及艺术家工作室制作生物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2007年末我有一个驻留计划,在匈牙利首都做了几周短暂的停留。这里已看不到过去游牧民族的痕迹。还能体现其过往辉煌的是那些巨大的浴场,这些浴场如同皇宫殿堂,依旧保持着雄浑的姿态。C~3这个机构与其他欧洲的机构不同,大部分欧洲媒体艺术机构的兴起是在70年代末期或是90年代初期。C~3面临双重困境,即政治转型和经济竞争,它最终不得不退守到一个日常空间之中,关注研究和记录的工作,而不能完成类似欧洲主流机构的转型,如博物馆化、艺术节化等等。C~3在中、东欧的代表性,也来自其对西方文化的接纳,来自其知识界、艺术界对这一主流文化的批评和质疑。回到中国的现实,我们也要反思,对西方整体当代艺术这一理念的接纳并认定其先进的特性是否是有问题的?其所隐含的对文明、自有、  相似文献   

6.
2010年的像素痛感艺术节依旧保持其没有主要题目和名头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到没有主题的艺术节,这一现象说明了对主题的怀疑和放弃。艺术节依旧遵循其针对非主流文化和电子艺术的方向,此艺术节始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加拿大媒体艺术在国际盛会中频繁展出。这一成就不仅归功干加拿大艺术家所完成的艺术项目那无可否认的高质量,也归功于有利的创作环境,在制作和发行上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事实上,当艺术实践在新媒体领域发展时,整个媒体领域也通过借鉴其他学科中的现有体制,支持着目益增加的艺术项目的发展和实现。创作中心、展览厅、艺术节、私人画廊、培训机构以及新形式艺术财政专款等的大量出现,都是为目前日益高涨的加拿大媒体艺术及其传播而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正>如同很多国际媒体艺术机构一样,亚太媒体艺术机构从一开始就是媒体艺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例证。自1998至2006年以来,艺术节在亚太媒体艺术机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全球经  相似文献   

9.
2001年MIT出版的《新媒体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书中,数字媒体艺术家、批评家列夫莫诺维奇(Lev Manovich)论述了从媒体理论研究到软件理论研究的转向问题,但他在这里却暗指只有软件理论才是构建新媒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时间:2008年6月12日下午地点: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艺苑咖啡馆录音整理:高旭曹恺:记得是2003年秋天,我参观了刚建好的新媒体系,新媒体作为一个系科进入艺术院校,在中国你们应该是第一个。事后我看了很多资料,觉得当时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当代艺术开始进入院校。一个是数字媒体开始进入院校,这都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我想问的  相似文献   

11.
策划这个专题主要是针对现在环境中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一个梳理,此次收录了很多珍贵的文本,因其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线索,自录像艺术开始的角度和后来新媒体的态度,其中新媒体的发展必然的还涉及到DV革命与社会中出现的博客现象。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从录像艺术到大型的国际新媒体展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一艺术节发端自柏林电影节,其最初阶段主要关注和放映来自录像艺术和实验电影线索下的影像,以播映为基本内容。到2000年始进入转型阶段.将范围扩及于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艺术方式,尤其关注媒体艺术线索下的影像艺术与实验电影的接壤,并在此后的十年中一直坚持着这种模糊的界限,同时不断促进融合来自两个领域的艺术探索。转型后的艺术节仍未放弃对录像艺术的关注和鼓励,始终保持着放映项目的前卫特性。艺术节的奖项、音乐奖项、以及后来发展出  相似文献   

13.
We-make-money-not-art与We-need-money-not-art时间应该是回溯到2007年,我和啊角见面是在荷兰V2的艺术节上,已忘记了是如何与啊角保持的联络,只知道他是一个博客,一个关注新媒体艺术的博客。从他的网站we-need-money-not-art(要钱不要命),我开始关注他的工作,后来发现了一个英文的网站we-make-moneynot-art,才知道Regine Debatty是这个网站的博主和啊角网站的前身。介绍博客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现象所指向的西方的民主进程的进步和中国公众参与的开始。这不同于之前的选秀节目或是真实电视,是博客的兴起让我开始琢磨马克卢汉所讲的信息即媒介这一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边界电影(Cinema)、视频艺术(Video Art)以及新媒体(New Media),当我们提及这些概念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的反应是,显而易见,我们所意味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相似文献   

15.
Ⅳ边界的扩展当一轮艺术浪潮趋于消散和回落的时候,另一轮浪潮往往急不可待地开始扩展,如果说,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装置、录像、多媒体尚且在为寻求合法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为拍卖场的天价热血沸腾,当我们流连于博览会的社交氛围,却不该忽视画廊是为艺术市场机制提供养分保持稳定的细胞。不可忽视的中国现象是,热闹的二级市场挤压了画廊的生存空间,但需要为此现象负责任的同样包括画廊自身的经营方式。中国第一代画廊的成长必定要经房长时间的蜕变之痛,开辟画廊栏目的目的是为了邀请更多有远见有责任的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共同摸索画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