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树之韧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玉树这个古老的高原小城瞬间沦为一片瓦砾和废墟,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员或受伤,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高寒。2010年4月14日上午7∶49分,里氏7.1级地震几乎将自治州首府玉树县结古镇毁灭殆尽。如同两年前的5月,四川汶川地区突遭重创一样,整个中国在巨大的悲痛中迅速凝聚起救援与重建的民心与能量。现代化的军队救援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从未上过高原的年  相似文献   

3.
4月14日7时49分,地震发生。当晚,记者联系各方,准备赴灾区采访事宜;15日19时,接到中联重科救援队电话;16日晨,记者与中联重科救援队一道从长沙出发,由于飞机晚点2个小时,下午1时至西宁;晚上6点再出发,直奔玉树州,路程860公里;17日中午,记者抵达玉树县,随后展开采访;21日上午,在经历五日四夜的现场采访后,记者离开玉树结古镇。  相似文献   

4.
《今日重庆》2013,(5):33-38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很多人还在甜美的梦里,稀释一周忙碌所堆积的疲惫。突如其来的灾难,将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这个时刻,再一次冷漠地深嵌于我们的记忆。四川地震了。7.0级强震,突袭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四川雅安、成都、眉山、德阳、绵  相似文献   

5.
上天似乎真的要和人类对着干了!这一次,它又将魔爪伸向了纯朴良善的玉树藏民。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刹那间,这个青藏高原上美轮美奂的圣洁之地遭受重创。县城停电,民房几乎全部倒塌;水渠裂爆,淹没道路;佛塔塔体倒下,结古寺宾馆垮  相似文献   

6.
4月14日7时49分,地震发生。当晚,记者联系各方,准备赴灾区采访事宜;15日19时,接到中联重科救援队电话;16日晨,记者与中联重科救援队一道从长沙出发,由于飞机晚点2个小时,下午1时至西宁;晚上6点再出发,直奔玉树州,路程860公里;17日中午,记者抵达玉树县,随后展开采访;21日上午,在经历五日四夜的现场采访后,记者离开玉树结古镇。  相似文献   

7.
救急之难     
我正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比较安全,偶尔还有余震,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电话那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此时是4月15日15点11分。4月14日7时49分,7.1级地震发生后,高寒、遥远的玉树瞬间成为全国人民、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受灾情况如何?救援工作进展如何?  相似文献   

8.
4月18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玉树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9.
玉树在藏语里是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的意思,被喻为万山之宗,百川之祖,相传是格萨尔王建立的岭国所在地。那里的人们一直坚信,只要在格萨尔王的指引、嘉纳玛尼堆的祈福和朋措达杰山的护佑下,玉树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波及有感范围包括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47新华社向全球播发大地震英文快讯。14:56新华社播发震后第一张图片。14:49成都军区派出4架直升机。6100名官兵和3000余名武警开赴救灾。  相似文献   

11.
国悼之日,我们看到,国旗第一次为平民缓缓降半;我们也分明看到,生命的尊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冉冉上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全国扶贫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抗震救灾号召,充分彰显倾情奉献、洒爱无疆这一扶贫事业的崇高理念,情系玉树、集结爱心,由上至下地发起了一场至诚至善且颇富创意的爱心行动。  相似文献   

13.
去年5月12日的地动山摇,抗震救灾前线的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景象,仍历历在目。从成都一路上行,都江堰,映秀,汶川,北川,地震留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但废墟旁一片片整齐的过渡房已经让人们对新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  相似文献   

14.
一场大地震,使玉树不在遥远,这个名字从此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那瞬息间消逝的生命,那满目疮痍的家园,让所有中华儿女感同身受,心系灾区。但是,我们没有屈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顷举国之力救出无数同胞,安置大量灾民,各项救援和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抗震救灾正在取得新的胜利,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天津经济》2008,(6):1-1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考验的天津人民痛彻心腑、感同身受,在最快的时间举全市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同时,天津亦以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作为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4日至5月17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本刊记者千里急行赶赴灾区中心地带,记录了地动山摇的巨大自然灾害与壮怀激烈的抗震救灾场面。2009年春节,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再次来到地震灾区,从成都一路上行,驻足都江堰、映秀、汶川、北川,亲身体会灾后重建中当地群众和各地志愿者在新一年春节中的生活与情感。  相似文献   

17.
汶川之歌     
200秒!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200秒!成千上万西部人民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汶川大地震,使2008年5月12日成为新中国灾难史上最悲惨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5月19日,本刊2008年第18期——《四川大地震特刊》出版。特刊在第一时间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受灾场景和救援大行动。本刊多名记者从地震灾区发回的现场报道和拍摄的数百张抗震救灾现场照片,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体现了面对灾难,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本精神;增强了人们正视灾难、战胜灾难的勇气和决心。特刊出版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站进行了重点转载,人民网、读览天下等网站还专门为特刊制作了电子杂志。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5.12震区重建三年结点。重建的速度和效率如此惊人。背后,更有许多无法用数据记录的重建——灵魂、理性、希望。三年后的灾区如同一股新生的力量,从伤痛走向了新生,从激情走向了理性,从重建走向了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倒的信念     
张筠  子龙 《中国西部》2013,(15):38-43
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大灾大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步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大灾面前,越是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大灾来临,愈挫愈勇;大难面前,信念弥坚。千里大驰援,火线救灾,灾后恢复重建……行走在灾区,令我们深切地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