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特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一)从就业区间上看,劳动力异地转移规模趋小,就地转化将成主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对农村廉价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家庭规模、家庭身份、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劳动者的务农时间、外出就业的收入和外出就业的目的,都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方式选择的重要变量.我国要解决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应该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和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采等措施以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供给;从长期看,政策着力应该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一、八十年代转移实践的启示 1.八十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就地转移”是农民在传统体制下不得已的选择,其既有合理性,又有发展的局限性。①“就地转移”节省了国家的就业投资。目前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已有五分之一在乡镇企业工作,如果这些人由国家包下来安排,则需投资3万多亿元,而乡镇企业安排他们就业只用了不足2000亿元。②“就地转  相似文献   

4.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 ,以自发转移为主 ;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转移层次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转移地区由周边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政府部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加强培训和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等。目前 ,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培训资金不足、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盲目性等问题。针对劳动力转移情况 ,本文建议 ,政府应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农民增收与繁荣农村经济、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三种关系 ,对农民培训要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 ,对进城务工农民要与城市就业人员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以滞后一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指标作为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未考虑内生性的模型相比,缓解内生性问题之后解释变量估计系数更为准确与显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结论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不仅对经济持续增长作用明显,而且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近期和较长时间看。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将主要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所以,本文试图从非正规部门发展、就业效应及对策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性,以期引起社会对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选取1990—201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短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分别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在短期内为正、长期为负。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剖析新农村建设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路径,即就地就近的产业转换与跨地域的异地转移。最后,文章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主客观福利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鲜有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自身主观福利的影响。文章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精神健康。探究机制发现,非农就业带来的个体收入增加效应以及社会地位感知提升效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改善,而非农就业造成的个体社会支持网络减弱效应与社会信任降低效应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精神健康的改善。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农村劳动力的精神健康更多关注。同时,要进一步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福利。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新趋向推动培训工作转向就地就近服务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主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逐步转变为向东部地区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所在地内部同时转移。一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的加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留守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一方面重点打造畜禽、蔬菜和水产三大百亿元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拓宽农村留守劳动力农业增收渠道。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学者预言,21世纪,中国要解决占世界人口1/6之众的农民就业问题,其难度要大大超过20世纪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难度。 各地在推进农村劳务输出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例如:苏南、苏北联动,异地输出与就地转移同步,培训与维权齐抓,就业与创业并重,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结合等。截止2002年底,全省已有近半农村劳动力转出,成效斐然。尽管劳务输出之路仍然艰难,然而,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全省上下齐努力,合力拓展输出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0年实现全省新增500万农民大转移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陈翠兰 《南方农村》2010,26(5):76-79
本文利用数理分析方法对广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以男性和整劳动力居多、年轻化、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人口特征,而从就业特征来看表现出非农化程度较高、务工期限较长、以就地转移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淮安市楚州区车桥镇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元化劳务转移就业工作,加大转移力度。2009年1-10月份,全镇劳动力转移1.89万人,就地就近转移0.78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93亿元。多元化转移培训。车桥镇以职业技  相似文献   

17.
江苏如皋为了帮助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市劳动保障部门于2004年推出“333”模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使如皋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全省就业工作的一道新亮点,其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施的“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和产业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围表现为省内就近转移和跨省异地转移并存,并更多倾向于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地域流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尤其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