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技能与素质,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其转变的快慢与功能直接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取决于其质量的提高,而人力资源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农民继续教育为研究点,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四川农民继续教育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教学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随着农业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迅速发展,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迫在眉睫.如何使农村劳动力又快又好地成为农民创业、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升广大农民.而农民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海安县转变思路,改变培训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简单科普培训向初、中、高级多层次的农业综合性的培训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小毛 《农家之友》2009,(16):12-14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集中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破解中部地区“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部崛起目标的根本要求。在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三是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保障制度,四是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五是要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田瑞华 《农业经济》2012,(10):110-111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面向未来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仍是人才问题。建设新农村根本靠人才。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着力改善民生、满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战略相关因素作了分析,提出农村人才战略实施的意义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加快对农村智力建设的开发程度,是事关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转化,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加大农村教育的总量,内外结合,政府统筹。外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开发模式;内部充分发挥农村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同时改革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发挥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4月25日在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部门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指出,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和新房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只有生产发展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才有条件,改变农村的面貌才有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十一五”时期,农业部将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即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稳定、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努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拓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简要阐述了拓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培育新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模式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道德建设是人力资源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政治保障.把道德建设寓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中,对推进新农村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政府必须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清除有关的制度障碍,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促使教育公共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把广大的农民变成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7年审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全而部署。如何在农村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民怎样搞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有针对性地把工程抓好做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主要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各种素质,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况娅芸 《南方农村》2009,25(3):71-73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发展现状以及路径选择。主要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各种素质,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那么对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如何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为持续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新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这样的界定,对于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廓清。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也正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及体制,新农村建设最能体现“新”字之所在。但是,农民主体地位是需要由新农民群体来承载的,从而引出了另一个深层次问题,也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要将培养新型农民放在优先领域。新农村建设应该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速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天津市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由2005年的8.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8.3万人,总量翻了一番,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9.
《农家之友》2007,(7S):1-1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而,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了农村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程度。因此,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育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