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地区向外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也正日益增多,仅朝阳市3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16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它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更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救。朝阳市有2万多贫困户靠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靠劳务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多,将有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对深化不同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国家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中唯一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金寨县608户农户微观数据,构建农村公共设施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公共设施指数,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设施、农户分化对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贫困地区农村公共设施越不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概率越大,且公共设施中道路交通设施、医疗设施、生产与生活设施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显著,而教育设施影响不显著;农户分化对农村公共设施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农业经营增强了农村公共设施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负向影响。[结论]为推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村居民住房保障问题,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兴建农村集中安置区并加强其公共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辽宁省1000个农户家庭教育消费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建立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满意度的概念模型,旨在揭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满意度的影响机理,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期望对教育消费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和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教育消费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对教育消费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教育消费满意度正向影响教育再消费意愿;家长文化程度对教育消费满意度影响教育再消费意愿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河北承德农村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单一、返贫问题等因素制约扶贫开发取得更大成果。通过产业化扶贫、科技化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等方式可有效消除制约因素影响,进一步巩固成果,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王慧 《农业经济》2004,(1):54-55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障为辅的养老体制。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受到种种冲击,功能日渐弱化,已经影响到农村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农村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科技是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文章基于农户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建议。[方法]文章以四川省贫困地区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户优良种子和种畜需求、栽培和养殖技术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需求、适用新机械新装备需求、精深加工技术需求的影响因子开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家庭劳动力情况、家庭收入情况、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接受过农业科技指导和培训是当前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留住和吸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加大科技扶贫投入力度,破解农业科技需求的恶性循环; 加快提升农民专合组织能力,提高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力供给进入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在这一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新阶段。本文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以贵州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得出如下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着不断外出务工的趋势和概率,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扩大,从而其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表明,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作用不是单方向的,而是相互的。农村贫困地区处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良耦合之中。自然、经济、社会、制度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水平低,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的局面。这些因素成为农村贫困地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膳食质量状况是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人均膳食质量分值(人均DDP分值)及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自1990年以来,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不断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家庭的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人均收入、人均动物性食物热量摄入量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兼业程度和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是提高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水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考察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两期数据,采用OLS和Ologit回归方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实证检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家庭结构会影响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的青少年的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率要低于单亲居住或双亲非同住的青少年,其作用效果在父母之间有差异,总体来看母亲在规范农村青少年不良行为发挥的作用要大于父亲。其次,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监管与理解两种途径作用于子女不良社会行为的发展,父母监管在家庭结构影响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的作用要强于父母理解。再次,家庭结构对农村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与地区差异,女性负面影响大于男性,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最后,选择工具变量法以及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由于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人生轨迹,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农村“双亲非同住或单亲同住家庭”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中国农村情境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标准,依据家庭人口特征将家庭划分为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6个阶段,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2016年湖北省农村调查数据,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家庭,其他生命周期阶段家庭发生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率更大。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起步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受人均土地经营面积的负向影响;家庭规模大、人口负担系数小、有劳动力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抚养期家庭、负担期家庭和稳定期家庭,其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高;抚养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还受户主年龄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而负担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还受户主年龄的正向影响以及人均土地经营面积、密切来往的家庭户数的负向影响,稳定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则还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赡养期家庭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概率则受人口负担系数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的负向影响。因此,实践中执行相关就业政策时,应根据农村家庭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规律和特点,采取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精准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理论和经验表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户收入和支出角度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研究还同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居民家庭食物安全状况的评价中,尽管客观评价方法应用较多,但主观评价方法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8月在内蒙古、河南、甘肃和陕西4省区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320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安全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北A省、B自治区两个贫困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农民的粮食安全状况。通过分析发现:农户粮食自给不足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多地少和农户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种植行为市场化;农户在选择解决家庭粮食自给不足的手段时,市场购买成为主导性手段,贫困地区农户呈现出明显的粮食消费市场化的特征;通过生产、就业、交换和转移四大手段后,绝大部分农户都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但也有一小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粮食不安全问题,这部分家庭中存在阿玛蒂亚·森意义上的“家庭内部剥夺”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贫困地区农民粮食安全的三类政策。  相似文献   

16.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辽宁省的扶贫工作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扶贫攻坚三个阶段。省直机关的扶贫工作从1986年开始,先后有129个省直单位与全省的40多个县(市)、180多个乡镇和130个困难企业的14000户贫困户建立联系,各单位累计无偿拨付、捐赠资金1.3亿元,帮助筹措生产资金12.2亿元,机关干部职工个人捐款共计2500多万元。在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了360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总结10多年来省直…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讨论比较多.而很少对农民这个需求主体的需求进行研究。只有很好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的供给。作者对需求总量暂不做深入研究,而是假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的。作者探讨和显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征,从而为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2004年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年龄、家中是否有6岁及以下子女、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相似文献   

19.
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物不安全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实现其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在内蒙古、甘肃、河南和陕西4省(自治区)中8个国家级贫困县32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物不安全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分析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经济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经济问题》1997,18(8):2-7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经济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经济行为研究”课题组由于中国目前尚无对合作组织内涵与外延的法律规定,因此,本文所分析的农村合作组织是指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涌现出的不同程度上具有合作性质的几类经济组织,即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