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BO在我国的变异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在国外是一种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有效工具。但是在我国由于割裂的市场,导致MBO更多体现为经营层降低经营风险的一种措施。目前,在我国实施MBO主要面临以下的几种风险:持股主体不清的风险、定价风险、MBO融资的信用风险、市场监管的风险。为此,论文认为应该加强对MBO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吕红 《会计之友》2009,(13):99-101
本文以我国1998—2002年间实施MBO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实证结果表明:实施MBO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引起了高额分红倾向、导致了企业资产的流失,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正进入“后MBO时代”,操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并出现了诸多“MBO变体”。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剖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和发展我国MBO的有关对策和监管措施,来促使中国的MBO一步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 MBO 即管理层收购,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并购方式。近几年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受到青睐,并形成一股热流。纵观全局,已经被 MBO 的公司,有的成效显著,亦有的不尽人意,甚至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由此引发我国各方人士高度关注及褒贬不一的呼声。赞扬者判定2003年将是我国的 MBO 年;否定者则疾呼 MBO 在我国风险太大,不宜实行。那么,应如何看待MBO 这一在我国兴起的新鲜事物?本人的态良是既不能盲目乐观,对 MBO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又不能因噎废食,将 MBO 在我国一棒打死。重在引导和监督,让我国的MBO 在规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MBO绩效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1998年至2002年间实施MBO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绩效、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并且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绩效与风险的相关性不显著,有悖于高风险、高报酬投资原理,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MBO)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一个概念,而MBO融资是MBO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MBO的概念、作用,MBO融资特点与风险,指出我国MBO融资中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1998-2002年间实施MBO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实证结果表明:实施MBO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引起了高额分红倾向、导致了企业资产的流失,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所运用的各种融资方式中,管理层以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是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方式。但是,该融资方式不仅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而且很可能造成融资风险的转移。为此,本文开创性地提出了“企业家价值保险合同抵押贷款”债务融资方式,这不仅为管理层实施MBO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9.
吕红 《财会通讯》2009,(7):96-98
本文以我国1998年至2002年间实施MB0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绩效、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并且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绩效与风险的相关性不显著,有悖于“高风险、高报酬”投资原理,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  相似文献   

10.
《公司》2004,(12):78-81
在中国,MBO(管理层收购)发展时间很短,其中上市公司的MBO历程更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如果从股权变更的实质来看,最先出现MBO身影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大众科创(1997年3月)。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大众采用了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2000年4月开始的粤美MBO可以说是我国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的MBO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目前正在进行的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对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的利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掀起管理层收购(MBO)热潮的同时,也引起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非议。笔者针对我国MBO实施中国有资产流失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财务对策,并希望以此纳入MBO的规范管理的政策设计,防范MBO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使MBO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改革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MBO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现状,并指出了当前我国MBO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公司MBO前后企业经营绩效,考察MBO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并根据我国MBO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美MBO差异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BO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近几年也在我国悄然兴起。由于中、美两国制度背景、发展阶段不同,在MBO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中美两国MBO的差异分析,探讨规范和发展我国MBO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寻租理论为视野,从MBO前的寻祖行为、MBO中的寻租行为及MBO后的寻租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MBO寻租行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MBO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拓宽MBO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MBO公司监管、完善MBO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步伐等策略,以抑制现存的MBO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16.
MBO作为一种产权转移的方式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 ,然而其融资渠道却一直不够通畅 ,这对MBO在我国的发展影响非常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几种典型MBO融资方式并分别指出其不足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证券公司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 ,积极参与MBO ,从而为MBO融资问题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MBO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MBO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上市公司实施MBO的情况看,我国MBO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MBO为什么——管理者收购的五大理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 言MBO就是管理者收购。国外规范的MBO一般收购目标公司90%以上的股权。说到MBO,我们有必要追溯MBO的起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支撑好的创意并促进知识技术产业化,在美国中小企业局的支持下,风险投资渐成规模,而风险投资达到目的以后,必然会考虑退出问题。作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一种,管理者收购70年代由美国KKR公司发明,并在很多公司得到了实施。风险投资要变现投资收益无非几条出路:第一是上市,这是最好的出路,但比较困难。所有风险投资中,真正能够上市的是少数,所以风险投资者必须设计其它退出机制,包括卖给…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MBO的概到MBO在我国的变异和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MBO发展的问题与实质缺陷,从而希望以此分析为出发点,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国企改革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正式启动为界,上市公司京山轻机(000821SZ)于2009年5月公布的MBO(管理层收购)是股改后开始酝酿并最终成功的第一家,由此也宣告了后股改时期MBO的回归。然而,这一轮MBO与股改前的MBO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股取代非流通股成为交易标的。股改前上市公司均选择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作为MBO交易标的,而随着股改的结束以及大小非解禁工作的推进,MBO的交易标的已经锁定在流通股,上市公司的MBO将面临流通股持有者较为分散、价格较高等新风险,即会面对更高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