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公共行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级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占有且支配各类社会资源,代表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主导社会发展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行政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是实现公平行政的关键所在;通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行政转型,塑造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平行政,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行政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以注重规范研究、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核心研究内容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则是20世纪末以公民为核心的关于政府角色的公共行政理论,二者都是公共行政领域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理论,都对行政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了影响。主要从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研究领域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指出未来的公共行政理论发展方向是以价值为前提的效率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公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公共行政的基本问题,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公共行政长期陷入一种矫枉过正的局面中,这是由于公共行政总是努力直接地去矫正公平或效率的偏差而造成的。其实,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在公正中达致统一的。对于政府来说,应当通过提供公正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由政府提供的公正主要包括政策层面的公正价值和行政人员个人层面的道德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召开,新公共行政学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转向讨论全球公共行政的走向以及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进行有益的替代。与此同时,国内关于公平与正义的争论却方兴未艾,公平优先的论调逐渐占据上风,因此主张公平正义的新公共新政学重新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国行政改革所要处理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只是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学诞生之初所着重讨论的,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理论已经有兼容并包的趋势,中国行政改革中也出现的民营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超前的理论,但是这些实践所面临的瓶颈却告诉我们不明晰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阶段,超前亦或滞后的理论都无助于公平正义的重塑,新公共行政学的公平正义论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6.
代际公平视阈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代际公平的本义切入,寻求公共行政与代际公平的契合,就是要构建生态型政府.构建生态型政府是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及维持社会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构建生态型政府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制度化要素,以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形式,增进了社会信任、团结与合作。事实表明,社会资本不仅能够对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为公共行政领域提供必要的社会整合,也促进了政府的民主和效率。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资本出现了异型发展走向,进而形成了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冲击。因此,必须对社会信用关系、网络和规范体系进行现代性重建,以充分发挥其对公共行政伦理秩序的建构和支撑作用,推进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的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探析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的公平取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分配不公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因此,须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的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可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实质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应当依“有益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最终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的原则来衡量.本文以高速公路长假免费为切入角,就高速公路长假免费是社会公平的一个表现,还是掩藏着更大的不公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化公共行政价值观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内公共行政价值观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多要素综合"行政价值观、"一元"行政价值观、"公平—效率"行政价值观等六大"流派"。这些研究成果,为经后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中仍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共识,加剧了公共行政价值观念的"分化"程度。展望今后公共行政价值观研究,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待"主体合流"、"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公共行政在研究范式和实践探索上也展现出了新图景。后现代主义对完善公共行政理论体系和创新公共行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发生深刻的制度变迁以及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陷入了“公平性困境”。解析其中存在的政府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市场在培育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不完善是社会不公的重要根源。但对于扮演主导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角色的政府来说,其本身存在的公共行政管理上的诸多缺失,则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更为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宗教伦理及传统的个体德性伦理等方面的约束减弱和公共信仰危机的日益加深,公共行政伦理研究开始重视道德化的制度安排,其意义在于制定和运用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制度来约束公共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其公共行政制度安排与道德建设任务还远未完成,基于此,认真区分公共行政制度道德与行政人员个体道德,正确处理公共行政制度的道德化与公共行政道德的制度化的关系,对于认识理解公共行政伦理的价值,敦促政府建立符合国情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一直实行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管理者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契约行政、服务行政、有限行政和公开行政。新公共行政模式在其推行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制约,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先立法、再改革",改革行政系统内部机制,构建"小政府、大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平问题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继续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理顺社会各阶层利益,化解各阶层矛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平稳、安定的社会格局,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公平问题和和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是社会矛盾的体现和反映。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如何有效的将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和谐的范围内,对于当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就是要突显社会公平,形成一个公平、合理和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社会,因此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核心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2014,(Z1):58-60
教育公平是普通老百姓的最普遍的价值取向,也日益成为普通老百姓讨论的话题。财政投入是否均衡直接关系着教育能否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更是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件之一,也逐渐成为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入学率在不断攀升。但是多年形成的制度性桎梏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打破,教育不公平现象还比比皆是,有些甚至还在强化。  相似文献   

18.
行政科学的创立与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进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公共行政活动的不断发展,行政科学范式经历了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演变,近年来呈现出向新公共服务的转换的取向。本文试图从行政科学范式转换的动态视角,追踪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活动的发展轨迹,探讨新公共管理范式目前所遭遇的质疑,以期能够对公共行政变革趋势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公共管理已由传统的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服务转变,因而我国目前的行政主体理论已难以有效回应公共行政改革的需要,其弊端不断显现。本文通过对行政主体概念和范围的新的界定,并对行政主体分类进行尝试性分析,试图为重新构建行政主体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教育适配者为参照点,从工作、教育水平两个视角考察教育错配对劳动力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比较普遍的教育错配现象;相比相同工作的教育适配者,教育不足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教育不足通过工资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在低社会公平感下比高社会公平感下更强;相比相同教育水平的教育适配者,教育过度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的调节效应同样成立。使用工具变量法及进行稳健性检验,教育错配对幸福感的负向影响依然成立。因此,企业应落实同工同酬政策,政府应优先考虑对社会公平感提升作用更大的公共服务建设,从而构建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