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岳 《北方经贸》2007,(1):48-5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已成当务之急。驰名商标淡化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商标侵权行为,它减少、削弱驰名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商标淡化不仅侵害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是各国立法普遍予以规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驰名商标淡化行为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向阳 《商业时代》2006,(20):24-25
商标淡化侵权行为作为商标侵权的特殊形式,具有与一般商标侵权行为完全不同的特质。只有对淡化行为的性质加以明确的界定,才能够科学立法,有效规制淡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商标淡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不采取反淡化的保护措施,将无法对抗发达国家的"知识霸权",无法保护我国的民族品牌。研究探讨商标淡化的法律属性及其构成要件,对于完善立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商标淡化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标淡化"行为既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现阶段我们应重新检视我国商标淡化立法,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立法,规制商标淡化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5.
以商标的不同功能受到损害为标准,商标侵权行为可以划分为混淆型商标侵权行为、淡化型商标侵权行为、吞噬型商标侵权行为和处分型商标侵权行为。我国现行商标法对于商标侵权行为采取单一的认定标准,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商标侵权行为的特点和差异,不具有合理性,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商标淡化是通过将驰名商标用于非竞争性的商品,以至逐渐消磨或分散其识别性,破坏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的侵权行为。淡化行为主要有弱化、丑化、退化等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对反淡化的保护却大相径庭,采取的保护模式各不相同。笔者认为,我国应结合国外有关反淡化的立法经验,改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商标反淡化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具体构想,即在制定专门的反淡化保护法律法规的条件还不成熟时,可以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有关反淡化的内容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不仅要给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也要给予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8.
刘彦杰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296-297
随着现实生活中商标淡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完善对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显得尤为必要。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等,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商标反淡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商标反淡化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语 《商》2013,(20):235-235
商标先用权制度一直是我国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国《商标法》在此之前虽然经历了三次修改,但都没有采纳商标先用权制度。这就导致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只能将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认定为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判决在先使用人停止使用商标并且赔偿损失,这也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市场经济,商品竞争逐渐发展转变为商标的竞争,这种竞争趋势促进了商标功能的变化,使得商标的功能从单纯的识别功能向表彰功能扩张,导致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向淡化理论发展。本文从商标功能的发展入手,针对商标保护的混淆理论在现代社会商标保护中的无力,提出淡化理论适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商标权的取得并不以商标使用为要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获取商标的专用权需要注册登记,核准注册后获得。以此为前提继续进行推论,商标专用权人自核准注册商标之后,就享有商标专用权。任何法律权利自形成之时即受保护,天然地对抗侵权行为,所以无论该商标是否被商标专用权人使用,不影响商标侵权行为的成立。但是,这一论证却忽视了商标功能与商标使用之间的联系,商标使用是商标具有识别功能的前提,没有经过商标使用的商标不具备商标的核心功能——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功能。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具备识别功能的商标,其商标专用权会否因他人的使用行为而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12.
闫夏 《商》2013,(24):110-110
前言 驰名商标是我国所一直重视保护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得以看见。同时花样不断翻新的侵害驰名商标的行为也广泛的进人人们的视野。商标淡化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此,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探讨,究竟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的前景是否广泛,其立法究竟需不需要完善,这在理论界都引起了一定争议。笔者首先分析了驰名商标含义等一些问题,之后驰名商标反淡化理论在其他国家的立法与实践情况被引出来,最后我们需要直面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在我国基本国情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超 《中国电子商务》2012,(15):113-114
商标权保护是以防止商标混淆为基础的;驰名商标不仅有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更是承载着企业的商誉,驰名商标权的保护不仅要防止商标混淆,还要防止驰名商标的淡化。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保护驰名商标的法律体系,明确对商标淡化行为的界定、尊用范县、损害赔偿等等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工商行政管理》2012,(6):60-6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商标侵权案件的上升明显。相对于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的查办,对侵权造成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较为薄弱。本文结合查案实例,就是否应该提供主动保护消费者的行政行为以及如何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的建议,即我国商标法应该引入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理论,明确商标反淡化保护;改变现有立法模式,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纳入商标法体系中;具体制度方面也应该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及现状,指出了商标反淡化保护在理论研究和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淡化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防御商标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防御商标制度是为了突破商标近似和商品类似范围的禁止权的局限。各国商标法均允许商标权人在商品类似范围内行使禁止权,而防御商标却是允许商标权人在满足注册条件后,在非类似商品上行使禁止权。不同国家采取防御商标制度的目的不尽相同。日本和英国等是为了防止混淆、借用商誉,避免他人越空子,使著名商标得不到充分保护;“反淡化”理论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香港则认为防御商标制变是为了防止产生“淡化”。我国商标法虽然一直未对防御商标制度加以规定,但我国企业早已在商标申请实务中…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淡化作为侵犯驰名商标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对驰名商标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此对驰名商标的淡化的基本方式予以必要的研究将对防范驰名商标的淡化起到重大的作用,本文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钱飞 《商场现代化》2007,(27):273-274
驰名商标淡化作为侵害驰名商标的重要形式,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驰名商标淡化的内涵、法律属性及反淡化对象等理论的考察,重新界定驰名商标侵权行为,从而提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几点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李昌凤 《市场研究》2004,(11):53-54
史密斯指出的:“如果法院允许或放任劳斯莱斯餐馆、劳斯莱斯自助餐厅、劳斯莱斯裤子、劳斯莱斯糖果存在的话,那么,不出十年,劳斯莱斯商标的所有权人就不再拥有这个世界驰名的商标了。”对于这类问题.传统的混淆理论无法解决.而商标淡化理论则成为一把金钥匙。商标的基本功能是确保投放市场的商品产源一致,从而使消费者或用户能够将这些产品同来自其他厂商的产品区别开来.而不致混淆.这即商标的区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