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存款大量流向银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且理财产品的发行具有“棘轮效应”,大部分储户现在已经习惯对理财产品的滚动购买,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推出各种具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然而当前银行理财的主流配置模式为资产池模式,面临期限错配和收益率错配的风险.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它的快速发展不但会影响当前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一旦资金链断裂会使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稳定客户的主要渠道,因此,2007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以更高的收益,更为创新的设计来吸引客户.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提升收益水平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3.
俗语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银行的理财产品同样也有风险,在股市大幅动荡的大环境下,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零收益或亏损,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听信银行促销人员的一面之词,而对产品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4.
2007年出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迅猛增长,银行理财产品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品种越来越多、参与机构越来越多的发展局面。一些潜在理财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风险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在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法律风险、银信交叉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置身于个人财富时代,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是在“赚钱效应”驱使下一些投资者的盲目跟风与好高骛远。然而,众所周知,银行理财产品是有一定风险的,并且收益率越高所面临的风险也将越大,所以,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与自身的风险承受状况相匹配的银行理财产品才堪称适宜。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说有的人由于不切实际地错误选择了投资理财种类损失惨痛的事例。  相似文献   

6.
《中国投资管理》2011,(6):36-36
细节一:认清产品类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方法不同,种类也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此外也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首先再清楚产品类型、风险多大、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亏损,同时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7.
理财产品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有可能与原有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共振、放大银行系统风险。基于此视角,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嵌入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模型假定的条件下,考虑理财产品后,风险传染引发的平均损失增加28.76%。(2)如果考虑破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传染,平均损失进一步增加17.5%。(3)在投资者敏感性、资产非流动性较高时,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救助可以有效抑制风险传染;但冲击较大时,救助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8.
魏一杉 《理财》2012,(7):90-91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面对着上百款理财产品以及各家银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介,投资者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以其收益率为准,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这想必也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认为银行象征着信用,将钱放进银行最为安全,所以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被银行所背书。实际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对此,本文借助对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影子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理财产品切入,基于2006-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理财数据,使用条件在险值(CoVa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情况及其发行量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确实会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该效应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务规模及自身风险,并主要通过理财产品业务的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进行传导。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形形色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井喷”,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共有8588款银行理财产品面世,募集资金规模达8.51万亿元。预期收益率节节攀升,投资者抢购潮涌现,然而与此同时,银行在销售说明、风险提示、收益实现等方面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也逐渐暴露,例如局部披露、表述模糊、时间滞后、弱化风险等,对投资者的权益以及银行声誉构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提升信息披露机制的规范性,增强理财产品市场的透明度,不仅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基本保障,也是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腾飞  袁楚  王均龙 《时代金融》2013,(21):141+153
自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理财产品总量已突破7万亿。理财产品的兴起不仅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拓宽了居民的投资途径,但在理财产品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例如2012年出现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违约案等。如何看待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理财产品会不会成为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会是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银行理财产品从业者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魏冬 《理财》2011,(12):56-57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剧增,其市场火爆之程度令人咋舌,但是背后隐藏的风险也让监管部门如坐针毡。这不,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会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4.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说起来都属于稳健型,但毕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些风险偏好偏低的投资者在选择时会因此举棋不定,到底要选择哪种投资?如何进行比较?笔者愿意给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由于银监会没有对银行理财产品规定详细的评级细则,只规定了风险评级要依据的一些因素,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都是发行银行自己评定的,且没有对外公开披露其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仅部分银行在说明书上,披露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的释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卖者有责”、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工作,以及加强监管保护、投资人利益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水利财会》2009,(2):43-43
很多人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稳定,完全可以放心投资。其实,理财产品也需要仔细鉴别和掂量。如何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建议投资者首先应该遵守“三大纪律”:  相似文献   

18.
白利倩 《理财》2015,(2):56-57
近期,在牛市逐渐向投资者靠拢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变得躁动,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以高预期收益率逐渐夺人眼球。不过这些产品虽然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不小,毕竟它们只适合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近来,虽然A股行情与此前几年相比涨幅明显,大盘久旱逢甘霖,勇往直前,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大量散户,似乎都在此时一哄而上,各路资金或直接入市,或曲线入市,纷纷哄抢此次股市商机。与此同时,银行普通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持续在5%左右走  相似文献   

19.
赵加祥 《云南金融》2012,(9Z):63-63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服务面的拓宽,银行理财产品也随之发展起来。近年来,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有的理财产品销售还十分火暴。县域银行业机构也纷纷加入到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大军之中。发展情况怎么样?风险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带着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责任,嵩明支行在切实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稳定方面的调查研究。近期我们组织了专门人员对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和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及风险管控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邱俊 《中国传媒科技》2013,(Z2):154-154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也得到迅速发展。作为金融界主要部分的银行也在力求完善,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银行,想要得到完善及发展,就应从服务和产品创新入手。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应运而生了。它对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因其自身的不足为银行带来风险。本文就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探讨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