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005年我国正式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治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经营活动作出法律规范。但经过多年发展,仍然存在多项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本文从个人理财业务流程出发,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了境外有关机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制定并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自200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6年底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金融业务,国有银行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外资银行具有优势的个人银行服务方面,中资银行相对外资银行尚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鸡年伊始,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理财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关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的新闻频见报端,为人乐道,但怎样认识各商业银行热销的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如何规范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理财业务,尚存疑问。本拟从法律角度对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对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业务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以其稳健、多样化的优势受到了个人投资者的青睐。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比较落后的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优势之处,就存在的居民理财意识薄弱、同质化严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在2004年前6年的时间里,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2004年后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个人金融服务的利润达310亿美元,白2004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推出以来,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  相似文献   

8.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具有以信托贷款产品为主导,产品的预期收益趋向合理,分成服务体系开始构建等特点.然而,产品风险揭示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发挥理财业务对经营转型的重要作用 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同时,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孙文爽  郑璐 《新疆金融》2013,(9):141-146
<正>银行理财产品以稳收益、低风险的特性,赢得了越来越多居民投资的青睐。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通胀压力较大、居民通胀预期较强、投资保增增值需求强烈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根据益普财富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从2004年的14家银行,发展到121家银行。虽然增速较前两年略有放缓,但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新发行的理财产品高达28239款,较上年增长25.84%,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5.44%,理财产品余额高达7.6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信托业、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分别为7.47万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现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规范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治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  相似文献   

11.
个人理财是商业银行角逐零售业务的焦点和核心,是维系和拓展优质客户的有效手段,是增强竞争能力、提高零售业务整体贡献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从推进战略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把理财业务作为全行整个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全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发展战略、资源配置、考核激励、人才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重视,从客户、队伍、产品、渠道、系统等五个方面建立我行客户服务体系,突出服务特色发展理财业务。  相似文献   

12.
张磊  沈水辰 《新金融》2007,(8):32-36
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与外部竞争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四根支柱”.即在“大金融”的前提下,首先将个人理财业务定位于以经营知识资本为主要内容,以各种金融理财产品为解决手段的中间业务,加强目标客户、业务人才、产品服务、业务流程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唐琦 《征信》2016,(10):45-47
随着征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自身信用权益的重视,征信投诉呈逐年上升状态,人民银行作为征信监管部门,因法律制度不清、处理方式不当等问题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基层人民银行应当依法行政,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征信投诉中客户纠纷,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优势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艳  刘立新 《新金融》2004,(12):49-51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金融服务的延伸以及有理财需求的高端客户群体的不断壮大,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个人理财产品,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也日益变得激烈。商业银行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针对确定的服务对象和内容,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全力打造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已成为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关注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12年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以期实现“庖丁解牛”之效,从而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稳健持续规范健康发展,继续引领国内财富管理市场。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复婚”资本市场?
  追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历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知”于2006年,“热恋”于2007年,“争吵”于2008年,“离婚”于2009年。目下,“七年之痒”之际,人们再次热议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复婚”事宜,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在中国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涉及的当事人较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根据转按揭涉及的主体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类,并分别介绍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动因和相关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阐述了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中涉及的保险法律问题,以及银行在其中所处的法律地位.针对转按揭贷款业务的流程特点,笔者指出由于转按揭贷款在发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抵押担保,银行由此面临风险,而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以及选择专业的担保公司作为保证人是防范上述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具有以信托贷款类产品为主导,产品预期收益趋向合理,分层服务体系开始构建等特点。产品风险揭示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以及粗放式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发挥理财业务对经营转型的重要作用;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同时,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宏观决策层就已经决定推动国内利率市场化,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国内商业银行硬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利率市场化进展极其缓慢。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价格信号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各种创新活动自下而上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理财产品多采取资产组合(或资产池)的运作模式,投向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兆强  高宇辉 《银行家》2005,(11):54-57
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业务领域,始于 1996年,近几年日渐兴盛,并逐渐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热 点。从总体上看,由于资本约束日益严格,各主要银行 都在积极推进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理财业务适应了银 行转型及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需要。因此得 到了各家银行的高度重视。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全国 建设了超过2000家的理财网点。其他银行在主要城市都 设立有理财中心。  相似文献   

20.
江海洋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3):139-155
证立法益的正当性方向应是将法益与宪法基本权利相关联。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应是个人信息自决权,以刑法规范保护个人信息具有正当性。但是直接以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保护个人信息自决权并不符合比例原则的必要性与均衡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应是超个人法益,即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信赖。对侵犯个人信息罪的超个人法益的合理性,可以从刑法理论、刑法条文与司法解释、修法背景与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证立。在缺失有关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刑法解释应保持谦抑与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