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少策 《浙商》2011,(11):86-87
温州与晋江同为“中国鞋都”,但内向型的晋江鞋业在品牌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先行者温州。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已是必然趋势。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源地,被誉为“民营之都”,曾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温州模式是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产权清晰、内源积累、区际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市场经济中国看温州,温州看柳市,柳市看正泰。作为正泰集团的董事长,我觉得是中国改革的“一滴水”,这滴“水”经过15年的“生成”,从创办之始的“一个作坊”,发展成一家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我们企业的分支网络达500家,产值...  相似文献   

4.
温州模式的营销批判与自我扬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州人因其做市场的功夫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自20世纪80年代始,温州逐步建立起以日用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业。专家学者开始用“温州模式”来特指这种发展路子,费孝通先生将其形容成“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  相似文献   

5.
在去温州调查以前,我看了不少有关“温州模式”的材料,有的文章还明确指出“温州模式”是贫穷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是中国贫穷农村发展和致富的典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联系“苏南模式”,我还曾有过这样的设想,靠近中心城市、集体经济较有基础的农村可以走“苏南模式”的道路,而远离中心城市的贫穷农村则可以移植“温州模式”。可是到温州进行实地调查后,感到温州经济格局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的主客观条件的,并非任何贫穷农村都可以轻易地移植这种“模式”。同时,也体会到温州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四川物价》2006,(2):27-27
阅读: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遭遇2005年炒房滑铁卢后,炒煤又遇国家投资煤矿政策的准入瓶颈,手持巨资的温州商贾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改制中的北京国企产权。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表示:“春节后,受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邀请,我们促进会将组织一个温州企业家考察团,进京调研北京国仓产权项目。随团前往的企业都实力雄厚,包括温州两大财团之一的中驰财团,温州最大的汽配企业冠盛汽配公司等”。  相似文献   

7.
《浙商》2011,(21):66-67
温州当下的困境,引发了诸多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温州模式”已死,拯救温州将赔上中国。而挺温派则认为,温州无需救助,“温州模式”已经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是最市场化的模式。救温州会否让地下钱庄解套,却无法泽被中小企业?救温州会不会重新激活衰退的楼市而让实业空心化进一步加重?救温州是“救中国”还是“赔上中国”?本刊特此摘录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温州,一片四季温暖的大地,一座活跃创新的城市。这里的经济被称为“温州人经济”,这里的“温州模式”、“温州速度”和“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温州人引领着时代潮流,在改革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和世界肯定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浙商》2010,(15):16-16
一次在与一位年轻的温州朋友聊天时,他说温州人很“笨”,只知道赚钱,生活质量太差!地球人都知道,温州人很聪明,是“东方犹太人”。怎么说“温州人很笨”呢?不是有许多人羡慕温州人、梦想成为有钱人吗?难道会赚钱也是“笨”?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便是本期“封面报道”的由来。  相似文献   

10.
4月9日,温州人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创建的”哥斯达黎加中国产品工贸园”在温州正式启动金融、产品出口、出口信用担保等多边战略合作配套工程。这是敢闯敢干的温州人大兴“海外开发区”的一大创新之举,它为温州人从“办市场”到“建园区”转型升级“走出去”又添上一抹重彩。  相似文献   

11.
宫宇 《光彩》1994,(11)
中国的独特景观温州商族宫宇屹立于天安门广场的群塑是共和国诞生的先驱,构成了中外人士瞻仰的景观;遍布全国的温州街、温州树、温州人是市场经济确立的先锋,构成了另一个“友邦惊诧”天津人都知道在天津市河北区有一个温州服装城。但天津人却不知道其实在任何一个区的...  相似文献   

12.
温州地处我国华东地区,紧靠东海,毗邻太平洋,是我国的制鞋重镇,被誉为“中国鞋都”。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3,(9)
一个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一个是世界工厂,温州和东莞都代表了经典的中国发展模式。它们是中国最市场化的区域,也是最敏感的部位。它们相继遇到问题,并非偶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靠廉价劳动力、破坏环境和低端制造支撑的中国高速发展模式触到了天花板,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如今,温州、东莞所遭遇的困境,集中呈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中所遭遇的惨烈阵痛,其与金融改革、房地产泡沫、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更让温州这个城市以及众多企业主的命运充满悲情。那些盛极一时的眼镜、打火机、造鞋品牌在一个个倒下,这些都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在温州,传统制造企业的老板们痛陈经营惨状、指责银行冷血、抱怨政府无力,但他们自己也知道,衰落甚至被淘汰的命运或许已经无法挽回。无论政府、企业主自己还是扭曲的金融生态,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错误。改革开放30年后,东莞、温州所代表的“低端锁定”模式注定将退出主流舞台,而他们就是这场“浩劫”中涅槃重生的煎熬者。高利贷、房地产泡沫和实业不振,在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神木、鄂尔多斯的高利贷已经崩盘,三、四线城市没人住的“鬼城”频现。温州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其仁 《商界》2008,(12):101-101
温州这个地方的企业,差不多都是从做内需市场起家的。温州人的本事是做市场,十万经销员打天下.进而承包商业柜台,然后搞起发达的经销系统,终于带出闻名天下的制造业。温州经济大规模外向究竟起于什么时候?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在中国“入世”以后。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初春的温州,空气中似乎有一丝焦躁。 和眼镜行业相关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风雨欲来的压力——温州眼镜在土耳其再次遭遇贸易壁垒,商务部要员来温紧急呼吁“积极应对”,各眼镜企业也在努力冲破这道坎。  相似文献   

16.
在“温州服装城”面临拆迁、经营户人心浮动时,马旭林等带头人成立了“天津金温商贸有限公司”,把原来“温州服装城”的乡亲们都吸纳到了公司的股东队伍中来,让他们完成了从闯市场到创市场的蜕变  相似文献   

17.
钟朋荣 《商界》2006,(4):42-43
近年来,温州出现了两个新概念;一个是“财团”,一个是“炒”。这两个概念的出现说明什么?说明一部分温州人要由“马”变成“人”。所谓“马”,即当牛做马。20多年来,温州人主要通过产业经营,即通过实实在在地造皮鞋,造打火机,通过“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通过“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巨额财富。在中国股市最火爆,全国五六千万人炒股的情况下,温州那么多有钱人,几乎无人炒股。  相似文献   

18.
商业地产     
《上海商业》2007,(8):11-11
上海地铁商铺温州推介由于看好温州投资客的强大购买力,沪上首个产权地铁商铺登陆温州推介。据介绍,推介活动源于温州太太理财团对项目的浓厚兴趣。7月初,50余名投资者组成的温州太太理财团,来上海考察投资项目,其中之一就是轨道交通9号线终点站松江新城站的地铁商铺——九号商业广场。受到太太理财团的启发,九号商业广场决定挥师温州,直接到当地推介。分析指出,上海曾是温州人异地房产投资的首选地,2002年、2003年,在温州市  相似文献   

19.
白灵 《商界》2007,(12):30-32
温州,中国民营经济的象征。 然而2006年.温州生产总值1834.3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总量上看。在长三角城市中退居第七位:增速更是落在了第十五位,在浙江省居倒数第二位。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路入衰退! 这一次.“温州模式”如何破题?100多家企业静候上市。数十家企业准备引进战略投资者…… “温州制造”转向资本市场.标志着一个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单纯依靠生产能力壮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资本力量取得主宰.中国民营经济即将进入资本运营时代。而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3,(10):66-67
温州“炒房”发展史 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所掌握的民间资本已有6000亿元之巨。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携巨款四处寻找投资机会。而国人注意到温州民间资本的威力,最早也是由炒房开始的。温州人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炒房的。1998年到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快速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温州房地产的开发规模相当于一个江西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炒透本地楼市后。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就大规模向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扩张,这就形成了“温州炒房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