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体系中部分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是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应该十分谨慎.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相似文献   

2.
新准则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计量两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对经济事项作全面、动态的衡量,不能准确地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属性,从而对收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收益的影响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贾杏玲  李美 《中国市场》2008,(14):69-70
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会计要素内涵的不断深化,历史成本已不再是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现值、市价均可以作为会计计量方式,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会计计量注入新鲜血液。特别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对公允价值推行的意义、新准则的实际运用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也只是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处于从属和非主导性地位。本文对金融危机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审计实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二)新准则重点难点说明1.关于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1)新准则选用的计量模式特点。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继计量有两种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模式与允许用于某些非金融资产的价值重估模式不同。在价值重估模式下,账面金额超出按成本计量的部分应确认为重估盈余。但是,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公允价值的所有变动都应确认为损益)。公允价值模式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作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新准则并没有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企业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属于基本计量方式,公允价值计量则属于有条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大亮点。前基本会计准则明确了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够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有24项,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这一点在中国会计界是里程碑式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属于基本计量方式,公允价值计量则属于有条件的特定计量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白莉 《商场现代化》2007,(3):358-359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技术操作方面的变革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会计要素的计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  相似文献   

10.
不同计量技术属性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体系突出亮点之一就是会计计量属性的变革,在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基础上,适当引进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技术属性,并规定了不同计量属性的使用原则。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从特定计量对象,计量内容和计量的目的出发。  相似文献   

11.
不同计量技术属性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体系突出亮点之一就是会计计量属性的变革,在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基础上,适当引进了重置成长、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技术属性,并规定了不同计量属性的使用原则。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从特定计量对象、计量内容和计量的目的出发。  相似文献   

12.
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的所得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的所得税处理(一)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2004)。例如,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后续计量方法(权益法或者成本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  相似文献   

13.
谭爱强 《商场现代化》2007,(32):347-348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引入了会计实务,公允价值成为新准则体系中引人关注的一大亮点。本文探讨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必然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并对其在我国运用的条件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浅议公允价值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经济领域,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综合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明确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的,则采  相似文献   

15.
谭爱强 《商场现代化》2007,(11Z):347-348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引入了会计实务,公允价值成为新准则体系中引人关注的一大亮点。本文探讨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必然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并对其在我国运用的条件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新的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本文分别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利润的影响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原基本准则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加以修改,2006年2月制定和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基本准则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在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了重点分析。总的来说,每一种计量属性都不是尽善尽美,多种计量属性的同时并用,特别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同时并用是符合财务会计的未来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本文从比较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入手,重点阐述了新准则下影响计量属性选择的因素,并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9.
公允价值:认识误区及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讨论非常热烈。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什么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不是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关系是什么?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如何计量公允价值?等等。这些争论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准则体系的执行质量,所以有必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并加以澄清,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等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认识,防止对公允价值的滥用。  相似文献   

20.
李宏轩 《现代商业》2011,(14):272+271
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应该说最早出现于美国的生产经营模式转换导致历史成本功能下降,无法满足客户的决策需求。随着会计学家的研究与会计性能的提高,公允价值的计量应运而生。采用这种新属性来达到会计计量,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投资者对市场走势做出及时准确判断和正确投资的决策。作为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通过它的计量方式等充分体现了它的优越性。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含义、计量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对其展望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