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在国内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价下调以及政策性粮源"去库存"主基调下,预计国内小麦市场价格重心整体将下移,市场化氛围将进一步增强,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存,小麦经营主体麦市贸易应"抓机遇""选品种"以及"控成本"。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有关种粮大户由于经营亏损"毁约弃耕"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头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毁约弃耕"现象,在把握问题本质基础上进行积极应对。"毁约弃耕"是市场规律下自然选择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时,都要依据成本收益作出市场决策。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种粮大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调研显示,东北地区种粮大户每亩成本超过800元,其中仅土地成本就500元。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记者在一些农业大省调查发现,去年洪水灾害过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下简称新型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十分迫切和突出。而现有农业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时,赔付标准过低、保险品种过少、保障范围太窄,"保护伞"作用不强,化解风险能力有待提高。新型主体迫切需要"保护伞"农业部的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有经营面积50亩以上农户340万户,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近日走访调研发现,粮食加工企业迫切需要用好期货经。当前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持续影响,加上市场未来供求关系的易变性和难以预测性,使粮食产业蕴涵着巨大的风险。粮食加工企业降低风险的重要场所就在市场,而粮食期货就提供了这样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基本收割完毕,小麦价格一路攀升。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由6月初新麦入市时的1.13元/斤涨至目前的1.22元/斤,短短半个月上涨了0.09元/斤。小麦价格上涨除了种植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上涨、收购主体多元化等客观因素外,今年还出现了几个新的推动因  相似文献   

6.
"粮食银行"对粮食仓储和流通效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粮食银行"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风险敞口较大、缺乏对经营主体的道德风险进行防范的有力措施等诸多问题。本文在"粮食银行"的可能存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堵塞风险触发点的制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国内小麦年度产量大于需求量且政策性小麦库存数量高企的情况下,麦市贸易面临的风险加大,质量与成本控制成为市场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开镰,农民抢丰收如同"龙口夺食",麦子开秤,农发行保收购如同"沙场征战"。自6月初开始,江苏夏粮由南往北陆续开始收购。2016年夏收面临市场价格低迷、有效仓容紧张、粮食品质下降、经营主体多元等问题和矛盾,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针对复杂形势,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秉承家国情怀,切实提升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从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面粉市场由于生产过剩,竞争极为激烈。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在"过剩经济"面前赢得消费者?如何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国际、国内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生产苦荞麦、小麦、燕麦"三合一"面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生产"三合一"面粉的条件已具备1、小麦生产基础好,是生产"三合一"面粉的可靠基础。从数量上讲我国小麦数量过剩,质量不足。生产高质量、功能强的"三合一"面粉,从国内原料上看小麦是有保证的,个别特需品种还需进口调剂。2、苦荞麦有一定的生产基础,潜力很大。苦荞麦被营养专家称为"三降食品",在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品种资源,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辽阔,除东南沿海外,全国各省市区都有种植。据统计,全国20多个省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国内小麦市场可谓"怪"相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华北小麦供应紧张,价格频频触及高点;二是南方小麦供应量充足,销售却比较困难;三是进口小麦数量不减;四是北京、天津从华北调入的小麦现如今又被华北制粉厂调回企业使用;五是国内新建制粉企业在增加,而亏损的制粉企业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
1、执行保护价政策敞开供应资金的风险。国务院规定农发行对保护价范围内的粮食品种及时足额供应资金,敞开收购。从三方面对收购资金构成风险:一是保护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价差构成风险。如天津市中等小麦保护价收购价格为0.62元/斤,加上0.025元收购费用,入库成本价格0.645元/斤,而从周边省份进入天津市的相同品质小麦最高入库成本价格仅为0.59元/斤,每斤价差达0.055元。二是难以顺价销售,形成周转粮库存积压和劣变损失对收购资金构成风险。粮食购销企业敞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这一新兴业态,一方面促进市场资源的整合,为互联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市场监管主体带来新挑战,如相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监管职能交叉、监管方式与技术滞后等问题。破解互联网经济市场新兴业态的监管问题,保障"互联网+"新业态的市场发展环境,是政府履行经济行政职能的必然选择,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的需求。为有效应对新兴业态的市场监管问题,政府部门应逐步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监管队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理清监管主体权责、创新监管方式,并强化"循数监管"能力等举措。  相似文献   

13.
《农民科技培训》2006,(1):39-39
进入冬季以来,农民惜售心里依然较强,小麦出售积极性并部高;经营企业由于成本因素的制约,出库量也不大;但国储系统这一时期小麦市场需求持续不足,市场收购主体仍以制粉企业为主,造成主产区小麦及面粉价格继续呈稳中趋弱态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二级市场的风险特征及传导路径并提出监管策略,为要素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用地市场监管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二级市场存在交易规则、主体行为、主体诚信、主体能力、交易标的、合约效力、市场环境7大类风险以及土地违法行为风险等17个风险因素。(2)从交易类型看,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三种交易类型的风险数量、风险爆发阶段以及风险类型差异显著;从交易过程看,土地二级市场风险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集中爆发于交易执行阶段;从市场主体看,交易主体所导致的风险占据主导地位,且贯穿交易全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西部地区高风险事件类型多于东、中部地区。(3)基于结构—过程—主体构建的土地二级市场风险传导理论框架分析表明,主体的能力、诚信、行为等能动性要素会影响土地二级市场结构性要素的构建,制度、市场等结构性要素会作用于主体行动,土地二级市场风险从潜伏、累积到爆发受主体与结构要素的共同作用。研究结论:以“有为政府”联袂“有效市场”为导向,构建基于交易全过程和涵盖制度环境、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等监管要素的土地二级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随着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结束,我国棉花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并逐渐与国际接轨,棉花加工企业将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此举有利于我国纺织企业降低原料成本,帮助纺织行业走出困境,但对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来说,由于国家棉花临储"铁饭碗"政策的取消,企业将会重新面对市场、融资等问题。由于前几年有国家收储托底,企业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小股份制银行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北农生猪产业链为例,在分析"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模式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机理。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信用体系,并利用大数据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为农户提供低成本、无抵押、快速便捷的信贷资金,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同时,该模式为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结算、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小农户能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处于同等市场地位,契合"去中心化"的思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7.
进入11月份以来,农民惜售心理依然较强.小麦出售积极性并不高;经营企业由于成本因素的制约.出库量也不大:但国储系统这一时期,小麦出库频率却在加快然而由于国内小麦市场需求持续不足.市场收购主体仍以制粉企业为主.造成主产区小麦及面粉价格继续呈稳中趋弱态势。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集中连片特困区"久扶不脱"的瓶颈就在于内生成长力的匮乏。"木根模式"通过"政府—村民—市场"三元主体联动机制的良性运转,实现了主体"角色—行动"的转变,在协同合作中激发内生成长力,走出一条造血式的精准脱贫路径,对破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空间贫困陷阱"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托市小麦是小麦市场的“节拍器”,托市小麦收购为小麦市场注入了活力,托市小麦销售是调剂市场粮源余缺的重要手段。最近两个月,我国累计成交托市小麦969.5万吨,缓解了当前小麦市场粮源紧张的局面,小麦价格回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川、湘两省6市12县246个稻作大户的调研数据,剖析并梳理粮食规模经营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大户心理诉求。研究发现粮食规模种植效率的提升面临内生与外生双重阻力,主要表现为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与政策可及性"双低",引致规模种植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双高"难题;从成本构成、农业分工与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分析发现:规模种植主体能够实现内部化交易成本,却难以内部化外部风险和制度成本。最后,基于完全成本视角,探讨了政府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对政府、市场和规模种植主体三者进行关系界定和责任明晰,并从机制设计和信息经济学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建立一个动态平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