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东北大豆产业的生产发展情况,课题组前往东北地区调研发现,2017年上半年东北大豆生产种植情况良好,大豆收购稳步进行,加工企业持续运转,玉米大豆轮作补贴等政策受到欢迎;但大豆产业仍旧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质量混杂、品牌缺乏、竞争力弱等问题;未来大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继续稳固大豆生产能力,做好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监管并完善支持补贴政策,以促进我国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油菜是我国区域分布最广、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能有效提高南方冬闲田耕地利用效率,但受目前我国油菜种植效益低下,机械化程度低,品种不优、油菜籽深加工不足、政策扶持不力等多方面影响,油菜产业发展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亟需在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新品种研发推广、菜籽精深加工、产业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确保我国油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的大豆产业以及大豆贸易面临全面冲击,贸易战对中国大豆产业敲响了警钟。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产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大豆产业发展,对于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以及确保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基于贸易战背景下东北地区大豆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东北地区大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从多角度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即明确大豆产业政策定位,整体提升东北地区大豆振兴计划;出台大豆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豆单产和产品科技含量;支持建立东北大豆优势品种体系政策,发挥东北地区大豆非转基因的比较优势;调整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政策,培育和做强大豆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大豆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诱导更多的工商资本和农民进入大豆生产加工领域。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在内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难以保证粮食持续增产、整体操作成本高以及法治化程度低等方面的不足。为此,必须从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整合补贴政策体系、推进政策立法、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价机制等方面逐步完善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促进粮食生产、推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新田县有机富硒大豆的土壤、地理优势、品种、品牌等产业现状,探讨施肥不合理、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精深加工有差距、品牌效应发挥不够等主要问题,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科技含量、实行机械化种植、引进龙头企业、加大产业扶持、打造产业品牌等方面来寻求发展对策,旨在为发展新田富硒大豆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机购置补贴对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安徽省农机化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了解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地区补贴效果。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补贴效果北高南低;影响补贴效果地区差异的因素主要来自补贴资金规模、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经营收入与服务等。最后,文章从提升农机化总体水平、科学分配补贴资金、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研究视角,利用2004-2016年我国大豆三大优势区7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E-S模型与C-D生产函数对我国大豆生产的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指数和机械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计算,从年际变化、发展阶段和区域差异等三个层面对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进行分析与判断,并从提高大豆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大豆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大豆生产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大豆生产增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出发,以通榆县绿野农场的农业发展情况为典型,根据绿野农场进行盐碱地改造,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建立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及销售体系,不断在发展中促进农村多产业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提高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高油大豆的主产区之一,具有大豆生产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大豆发展计划、产油大县奖励等政策的支持下,种植面积一度稳定在80万公顷以上,总产达200万吨以上。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加大、大豆比较效益下降、产品变现困难等因素,导致种植面积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垦区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大豆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垦区机械化、组织化等综合优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收入,做大做强绿色、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确保国家商品大豆供给和食用油安全。  相似文献   

10.
高莹 《农业经济》2024,(4):122-124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叠加困境。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国内粮食种植储备的同时,稳固国际粮源供应。疏通双循环流通环节堵点,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此,要积极应对国内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以及国内外流通循环机制不顺畅等问题,通过提升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强化全球化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创新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等方面探索粮食安全保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面临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加工企业不愿用国产大豆、大豆大量进口而无采购权定价权、大豆产业技术创新缓慢等因素的制约,要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必须突破重围,解决五方面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2014年我国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试点,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由于经济收益不高等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生产前景堪忧。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梳理了辽宁省大豆生产基本情况基础上,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施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建议和加强施行目标价格补贴的保障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互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文章以河南省为例,在对其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建设与第一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农用地非农化、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产业链条短、缺乏规模企业带动、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消费带动能力不足、经营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最后,分别从加强土地管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建设典型示范性农村工业基地,延伸工业链条,强化生产技术等方面以及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创新运营形式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甘肃省15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小杂粮种植面积、产量等多方数据调查,分析甘肃省小杂粮在种植面积、单产水平、粮食安全、区域优势、主产县区和种植规模等多个方面的演变特点。发现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布局分散,产地市场效应不突出;良种扩繁体系缺乏,生产中良种供应短缺;适合产业化加工的专用型品种少,栽培技术粗放且不规范;加工型龙头企业数量少,产品精深开发程度低;产业扶持力度小,群众重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甘肃杂粮种植规划建议和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品种扩繁体系扶持、加快选育和扩繁优质专用品种、加大龙头企业和市场培育力度、依靠科技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优质高产栽培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等若干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对国内其他杂粮产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玉米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同时也是未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粮食品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受干旱影响较大,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机械化水平低,种业发展水平低,但玉米生产发展的单产潜力大,扩大种植面积也有潜力。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加工业和进出口调控;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应用,着力解决干旱问题,积极推进机械化,抓好主产区,减小产后损失,完善收储政策。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与外资在豆油压榨行业的垄断导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不断萎缩,进而对我国大豆种子产业的安全造成影响。文章在对大豆种业安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安全评估体系,并用2002~2013年的指标数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豆种业2006年已陷入危机,之后安全状况不断恶化,2010~2013年已出现完全危机,大豆种企纷纷停止制种,经营大豆种子的公司大面积亏损、倒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国内大豆产业沦陷、种植大豆比较收益低、大豆属性定位不清、政策保护不足与大豆种子商品化率低。为保存国内大豆产业复苏、繁荣的基础,建议:(1)加大对大豆育种、制种、良种推广的政策扶持;(2)制定大豆最低种植面积红线;(3)提高大豆种子的商品化率、加快良种良法的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等3个层面和研发、种植、加工、消费等4个领域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思路和具体内容,为政府制定全面、系统的大豆产业支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统计分析和数据对比的定量研究方法,选取美国农业部和我国农业统计年鉴1996年以来的大豆产业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大豆产业在国内市场开放和进口转基因大豆双重冲击下逐步沦陷的原因;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演义的定性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及《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大豆种植业支持政策,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果]大豆产业是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这些产业特点要求政府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能够整合大豆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资源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全局性战略规划,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明确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大豆产业发展模式。[结论]鉴于大豆产业对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应将大豆产业定位为战略性资源类产业;其次,在大豆产业发展方向上,重点培育大豆优势品种,分区域种植不同品质的优质大豆,支持企业开发大豆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大豆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增强消费者对非转基因大豆价值认知;最后,在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上,扶持有能力的粮农企业采取大豆全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和推行大豆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70年代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70年代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大豆种植迅速发展起来,其产量逐年提高,占世界总产量的75%,占贸易总量的9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国,目前我国每年大豆的进口量相当于我国大豆生产总量的70%,可见我国大豆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吉林省立足于粮食稳产高产,着眼于现代大农业建设,着力化解农业生产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控、引导和推动作用。资金安排"三围绕"围绕粮食主产区调控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粮食产量10亿斤以上的大县,有序推进粮食主产县农机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1~3个县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17年10个先进示范县全部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补贴。吉林省财政在201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量中安排30%的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