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回家,跟老同学聚会、回忆过往,是很多"回乡客"的重要活动之一.然而,最近几年,"母校没了"、"老师走了",成了很多"回乡客"的感慨. 几年前,位于桂林北部的全州县绍水镇还有3所初中,现在,只剩下了绍水初中一家;高中也由此前的两所变成了一所;很多村里的小学教学点(也叫分校),也几乎消亡殆尽. 记者曾经就读一、二年级的小学教学点,如今已经被当地村民拆掉用于建房.昔日的教室已变为工地,堆满了砖头.而记者曾就读的初中也已经被合并,"降级"为小学了;据住校的老师介绍,除少数几个老教师留下来了之外,绝大多数老师都搬走了.因为无人居住、修葺,许多教师宿舍开始破败.透过窗户,还能看到屋顶掉落下来的瓦片.  相似文献   

2.
<正>忠县拔山小学有百年发展史。近年来,学校挖掘百年老校的精神内涵,提炼学校百年发展文化底蕴,打造"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在"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引领下,孩子们在阳光底下快乐成长,教师因教学而阳光。阳光课堂沐浴师生成长在拔山小学二年级四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说:"孩子们,我们来解决一道问答题,如果哪个小组把这个问题在合作  相似文献   

3.
《宁波通讯》2014,(14):42-42
<正>7月3日,老师在孩子们的额头上"朱砂启智",寓意孩子们开启智慧发奋读书。当日,北仑区大碶街道太白社区举行"假日学校开学既七岁儿童‘开蒙礼’"仪式,通过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开笔破蒙、诵读《弟子规》等,为辖区即将上小学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正>清晨,陈旧的校舍,安静的校园。"铛、铛、铛……"一位年过五旬的男教师有节奏地敲响了上课的钟声,几个小学生依次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这是一所位于四川省苍溪县石马镇红凤村的"微小学"——石马小学红凤教学点。学校里只有5个学生,1个老师。教师名叫周国寿,来自本镇的岳王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13,(9):6-6
1中西部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将大幅提高教育部日前公布《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设立专项资金,大幅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2现行9年制义务教育暂无计划延长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的建议。就此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5日接受采访时给出明确答复:"九年制义务教育,没计划延长。"  相似文献   

6.
快乐的安妮     
颜博 《走向世界》2004,(4):60-63
在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女外教老师Diane特别引人注目.这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洋"教师,虽然来中国执教还不到一年,但她开朗的性格已让同事和孩子们视其为老朋友.  相似文献   

7.
去年,一次帮朋友提前去幼儿园接孩子,还没进园,老师教孩子们说唱歌谣的朗朗之声给了我一次不小的震撼。中国字方方块它不是巧克力它是画中国字入电脑追得小老鼠满街跑……这儿歌编得好。前三句形象的说出了汉字的形状,点出了"它是画"的独特性。后半句讲的是汉字输入,形象的将鼠标引进了儿歌。这首儿歌给  相似文献   

8.
人们回首童年,常会有一些阳光灿烂的日子浮现。荡过的秋千、涂满颜色的画册、一捏就叫的皮娃娃,都已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但幼儿园中学的第一首儿歌却还能哼起,老师那双会笑的眼睛,也会真切地在脑海中闪现。为着记述那些为孩子们塑造第一个印象的人们,我们走进幼儿园。烂漫的孩子们用目光和手势,帮我们寻到了他们心中的天使——幼儿教师。"我从心底喜欢孩子。"叶少斐是一个俊俏的姑娘,高挑个,黑亮的双眸顾盼有神。三年前,18岁的她带着满腔激情和憧憬,来到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幼儿园,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她说:"我所以选择幼教这一行,是因为我从心底喜欢孩子。"在幼儿园,叶少斐总是忙忙碌碌的,除了教好所担任的三门课,还创造性地完成了幼儿园的教研和表演排练工作。课下,她爱跟孩子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霍雨佳  张钊 《中国西部》2014,(25):10-13
<正>如何帮助农村边远地区改善学校信息闭塞,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如何让边远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思考,西部教育人在思考。近年,国家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后,推出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首个教育信息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万源市全面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程以来,万源市电化教育馆全体同志深入教学点指导项目设备使用,在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应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谢达波 《中国西部》2014,(12):64-69
熊维年轻、健谈、爱笑、知性、童心未泯,常怀着一颗"孩子心",与教过或者正在教的学生连成一片,是学生们心中的知心朋友;21年来,不断地探寻教育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上课有激情,她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难题,把学生们"举过"自己头顶,去看他们未曾看到过的风景,她是学生们心中的"熊妈妈"。  相似文献   

11.
刘月霞 《中国西部》2014,(40):62-63
<正>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品德与社会》书走进教室。今天要教《我不耍赖皮》这一课,希望通过这一课,让孩子们树立规则的概念,明白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有保障。PPT开始播放一条条做游戏的录像视频,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视频里,有大家和谐有序游戏的快乐场面,也有因个别人破坏性的举动而导致游戏被迫提前终止的不和谐画面。待播放完毕,我在黑板上板书二字——"规则",然后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吗?"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规则就是大家都应该遵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3月19日,大连星海公园的沙滩上一位老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捡垃圾。孩子们通过沙滩捡垃圾活动,充分地体会到了清洁工作的不易,沙滩上、岩石缝中……孩子们抢着把游客遗留的垃圾清理干净。那位老师一边捡垃圾一边向孩子们讲解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沙滩捡拾垃圾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还唤起了孩子们关注环保、关爱家园的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2008,(10):115-115
老师是青年书法家协会的左季石,开设了一个高级国粹学习班,周末便带着孩子们在这里练习。茶室的老板娘很是支持,左老师说,他也很感谢孩子们的父母有眼光,能够理解延续国粹的意义,放心把孩子们交给他教育。左老师微有自得的说,"我的学生有成就的获得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金奖、银奖的有好几位呢……"  相似文献   

14.
杨学渊 《魅力中国》2013,(32):372-372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开始,同时,兴趣也是学习的关键。当我面对一群以前很少接触英语甚至不了解英语的学生。要想把英语教好,如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我的英语教学中,为了帮学生打开学习英语的大门,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葛冬梅 《魅力中国》2010,(18):123-123
朱则光老师和韩军老师的语文示范课中的“逗趣”:重视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语文教学应该是春雨化物般的“浸润”,而不是“催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到“引着走”而不是“打着走”,“牵着走”的教学尝试和教法实践,对于我们打破常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有效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百姓观点     
正快快让最"土"的大喇叭,保证孩子们安心居家读书。学生上网课,但地处偏僻山区的贵州省凤冈县鱼泉村,网络信号不稳定,传统的广播喇叭便成为了老师授业解惑的"大讲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童欢认为,庄稼误了是一季,孩子误了就是一代人、几代人的事。网络信号不稳定的学校,要把"大喇叭课堂"重视起来,用广播为孩子们上课,有"大喇叭课堂",孩子们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支教日记     
邹晓楠是大连市甘井子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2013年她作为支教老师来到长海县小泡子小学教六年级的数学。远离家中只有6岁的女儿,面对与大连市内学生基础迥异的农村小学生以及生活环境,邹晓楠也曾一度纠结。但是她最终留了下来,并与这里的孩子们成了好朋友。支教期间,邹晓楠老师写了2万多字的日记,记录下她的所闻、所见和所想。本刊特摘录几则,向读者展示一位支教老师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黄鉴古 《中国西部》2014,(32):74-75
<正>我们这里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言俚语:男服学堂女服嫁。前半句是说男孩子生性顽劣调皮,家长不易教好,必须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去教,他们才能"成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关于子女教育,人们又有了新的、完全相反的说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男服学堂"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表明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孩子懂得尊重和赏识他人大连市第二中学刘晓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与丛敏老师一样,也感到非常忧虑。现在孩子们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于一身,他们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心,眼中根本没有他人。我教的班级就有这样的学生。田丰是一个酷爱运动的孩子,有  相似文献   

20.
“石老师来喽!石老师来喽!” 晨雾蒙蒙的大龙湖畔,6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欢呼着.不远处的田埂上,一位身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从雾中走来. 到湖边,中年人一一点名招呼孩子.他用力将船拉到岸边,双手扶住船舷,让大一点的孩子先上船,又把个小的一个个抱上去,嘱咐他们按前大后小坐好. 一切停当后,他跑到岸上,拉起锚链,撑开木桨,朝岸边一杵,说了声: “坐稳了哦,走了啵”,划水而去. 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国画——石兰松,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老师. 26年,这撑篙划船的动作,他已做了近4万次,经他摆渡上学的乡村孩子有1000多人. 26年,桨声风雨中,小小木船,摆渡人生,承载了多少的爱和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