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为参保职工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度大幅增加,个人账户管理已经成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岳阳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1986年起步。199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后,养老保险由单一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过渡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从1996年1月起,全面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截至2005年6月,全市企业参保在职职工309096人,离退休人员120849人,个人账户记账规模达15亿元。但是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仅2亿元,也就是说即使这2亿元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统账结合、完善省级统筹、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从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入手,谈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199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目标模式,既体现了社会互济,共担风险,又有激励勤奋劳动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养老金与资本市场间互动关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养老金管理结构及现状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体系框架。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强制推行,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继续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完全积累;企业年金由雇主自愿选择实行,采取个人账户积累模式;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选择参与。目前,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账管理业务由社保经办机构承担,企业年金由社保经办机构或行业的年金经办机构负责管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制度,是贯彻中央关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体现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至今还没有为参  相似文献   

6.
金鑫鑫  贾念念 《价值工程》2019,38(23):23-24
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完善养老保险缴费机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个人账户视角,构建养老金个人账户缴费率精算模型,对模型参数调整进行数值计算。研究显示:利率对个人账户缴费率影响显著。分析还发现扩大个人账户与降低统筹费率可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然而,新制度仅运行一年多养老保险基金便出现缺口,不得不透支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个人账户"空账".  相似文献   

8.
《企业标准化》2010,(15):25-25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所得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制度成本。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所谓个人账户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一是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二是养老基金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并设立了激励机制,改变了"老农保"的单一的个人账户的模式。三是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四是公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养老保险的管理一般采用的都是社会筹资管理和个人账户管理两种方式交互进行,既能保证国家资金的统筹运营,也能保障个人的养老问题。但是因为个人账户档案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筹集方式不够合理等等,个人账户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对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档案管理的研究出发,探讨适宜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青海财会》2002,(4):59-59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养老基金,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养老基金,它来源于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于个人账户始终被当作权益记录,只记账,而不形成“实账”,所以,企业和职工的缴费都被纳入了社会统筹基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国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按缴费工资的20%缴纳,其中,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的部分共计本人缴费工资的11%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在此制度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有两方面资金缺口:一方面是老职工没有或较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我国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按缴费工资的20%缴纳,其中,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的部分共计本人缴费工资的11%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在此制度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有两方面资金缺口:一方面是老职工没有或较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养老保险基金在保值增值的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然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保险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诠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的会计学成因的基础上,分析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养老金会计的必要性,并提出养老金会计权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养老金制度的研究逐渐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我国养老金改革实践来看,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养老金入不敷出、历年积累投资损失严重、个人账户基金因被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而在空账运转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使得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较大。从统筹级次来看,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再加上由于历史负担的轻重不一而造成各地养老保险压力大小不等,全国的养老保险基本上一直停留在地市乃至县级统筹层次上,这…  相似文献   

17.
做实个人账户基金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7月1日起,国家在辽宁省试点,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转变。主要表现是:第一,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即,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划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统筹基金仍然实行“现收现付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经实施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半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这种制度的运行下最重要的也就是对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本结合国际上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上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有管理方式的不足,并对我国对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个人账户是在社会保障基金运作中通过强制性或各种激励措施,使公众个人将收入的一部分储存起来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当期难以承担支付需要,目前主要用于养老保险。我国目前的个人账户尚处于试点阶段,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首次明确了“个人账户”的概念;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了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张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保险制度;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由此,全国大部分省市普遍建立了个人缴费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保障制度,由过去以政府、企业承担为主,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相似文献   

20.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我国自2001年7月起分别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并分别按不同规模做实了个人账户。今年我省也将开展这项工作,这是我省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新起点、新机遇。在做实个人账户过程中要面临如下问题: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新制度实施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部分人员个人账户没有积累,所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成为历史债务。二是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新制度实施后退休的人员。这部分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