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妍  刘智聪  粟臻 《中外企业家》2013,(9Z):189-19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当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急速上升。有关数据表明:截止2013年1月份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00万,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就业问题逐渐不容乐观。就业趋势虽然不好但是有很多学生慢慢开始自己尝试创业,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  相似文献   

2.
付爱敏 《活力》2011,(14):56-56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毕业生不是积极应对就业形势,而是陷入了诚信求职的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使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3.
2013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预计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719万,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十年内增长了2.57倍。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且庞大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会计学专业的就业问题出发,通过对就业问题的深入分析,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2013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预计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719万,而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十年内增长了2.57倍。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且庞大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会计学专业的就业问题出发,通过对就业问题的深入分析,来探索如何更有效垧宴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媒体报道:近日,某高校2005届一女毕业生,因签约又违约,被用人单位告上法庭,并被判赔1.2万余元。虽然大学生毕业违约并不是普遍现象,但这是近年来发生的一例比较典型的大学生毕业违约案例,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和签约时引以为戒。就业协议不是废纸:2004年11月,某报社派两名部门主任到某高校选聘文字编辑,小周参加了招聘考试。当天,她就签了约,一份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另一份是《聘用协议》。然而,直到2005年6月中旬,高校毕业生就  相似文献   

6.
数说     
《中国就业》2013,(3):13-13
2500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会达到2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另外还有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也将进入人才市场。四成"腾讯-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流向月度跟踪调查"近日发布,截至1月份,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签约率不到四成,均比去年有所下降。就业专家分析,毕业生签约进程明显偏低是受企业用人规模普遍缩减的影响,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正>一、河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河北省人数32.5万,截至2010年9月底,河北省就业率达76.72%,  相似文献   

8.
《中国就业》2013,(10):28-29
广东是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就业大省。近年来,该省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从2006年的21万人到2013年的44.2万人,年均增加11%。2013年在该省求职就业毕业生达70多万人(包含入粤求职和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占全国近1/10。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着力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省人大出台《广东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  相似文献   

9.
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在2015年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河北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而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并且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日渐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求职过程更为艰辛。如何保证女大学生平等地实现就业权利、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经济有效增长是目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70万人.加之,应届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此,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着手,探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7月8日,汉川市人社局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2014年首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共有湖北银鹭食品、湖北恒大包装、武汉福星生物药业等19家企业进场招贤纳才,提供就业岗位878个,其中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有110个,主要集中人事主管、部门经理、会计、销售、质检、业务员等管理类、技术类岗位上,也有一批针对大学生实习的操作岗位的暑期工。当天进场求职人数290人,达成用工意向116人。  相似文献   

12.
<正>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政治问题。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1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一、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闻,某单位人力资源部在整理毕业生简历时很惊讶地发现,在前来应聘的一所对口学校两个班的学生中竟然出现了15个班长、10个学生会主席;而且在应聘者中,有超过2/3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经核实,该学校大多数毕业生简历中有水分。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一些同学为了提高自己求职的“竞争力”不得以才采取这样的行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归罪于大学生,这是就业歧视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表现。一些单位的招聘标准有意无意地加高了门槛,为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设置了障碍。其实,这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4.
马灿 《中国就业》2007,(4):18-21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就业支持措施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招生量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和413万,1数字逐年攀升,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发展趋势却是逐年下降的:2001年6月毕业生仅初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为73%、2005年只有72.6%(图一)。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中国这么多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内仍然没有就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为数不少。有统计显示近年来国内毕业一年时间内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大约占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20%。2008年中国有540万大学毕业生,有大约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加入到2009年大学生就业大军里面。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     
2003年,大学生就业走过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荆棘路。对于这届毕业生来说,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困难,比以往任何一届毕业生都来得猛烈,因为他们是我国高校自1999年首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比上届净增了67万,达到212.2万,增幅达46.2%,而用人需求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降低。更为严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2009年锦州市应届毕业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就业压力、就业形势的态度以及毕业后的求职意愿等情况,锦州市统计局在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渤海大学和锦州师专四所高校首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每所高校调查应届毕业生100名,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问卷回收率达97.5%。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录入、整理和汇总,形成专门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处于严峻求职形势下的大学生压力倍增,为此,教师要转变指导观念,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职业学院要围绕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在求职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设置大学生求职英语课程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同时对就业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求职英语》选修课为例,通过分析大学英语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求职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情况,阐述了大学生求职英语课程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处于严峻求职形势下的大学生压力倍增,为此,教师要转变指导观念,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职业学院要围绕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