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德国主办银行制度是典型的代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保障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归纳了日本、德国主办银行制度的形成路径和共同特征,结合主办银行制度在我国的实践情况,系统分析了主办银行制度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激励相容机制促使稳定银企关系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在民营、小微企业领域探索推进主办银行制度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具有特殊的密切联系,因而使银企之间的信贷交易行为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关系融资特征。在银行关系融资的背景下,银企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企业的绩效,而且还对两者之间的信贷交易活动产生影响。本文概述了德国银行业关系融资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情况,并就我国发展银企关系融资,推进市场化银企关系的建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恒源纱厂与银行的关系为中心,对清末至民国前期的银企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近代中国的工矿企业存在着对银行的高度依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银行控制企业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中,银行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组织,拓展了业务;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也因此而改变,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近代必然会出现银行主导型的银企关系.  相似文献   

4.
银企关系的“前生今世” 对于银企关系,以往人们关注的是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即企业与某个特定银行之间建立长期关系,企业从其主银行那里获得的贷款比重最大,及互相持股、资源共享等),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差点成了中国银企关系的范式。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环境与条件与日本不同,因此,曾经鼓噪一时的主银行制度并没有在中国找到其生长之空间。  相似文献   

5.
德国紧密型银企关系是其金融体制的一大特色。德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是全能型的银行,银行的业务范围非常宽泛。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主要依靠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和投资持股等,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在此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与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银企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服务关系,逐步向市场化法人实体之间商业服务关系过渡,但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相比,银企关系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银企市场关系的信用基础脆弱,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依然面临经营困难、社会负担重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因此,应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以强化银行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下,国家是终级单一的产权所有者和产权主体,而国有企业与银行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要构造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必须改革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银行与企业的产权改革,并设计创新的制度安排,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银企关系制度不仅关系到银行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经营,而且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运用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银企的具体交易出发,将将银企关系制度分为企业性,市场性和半企业半市场性三类,并对其性质和风险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指出并说明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孕育着更大的风险笥,但它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因而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银企关系的典型表现是:一方面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大量上升,银行对企业的信任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充足却异贷严重,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却普遍不足。造成上述银企关系扭曲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的腐主用缺失,只有加强和整顿社会信用秩序,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环境,才能使银企关系得到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目标模式及其制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经济关系。它决定着银企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化银企关系的内涵,比较不同的银企关系模式,并结合全球银企关系市场化的趋势,指出我国银企关系重建的终极目标必然是发展市场化银企关系。同时,依据制度经济学原理,提出银企关系市场化必需的几个制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在我国的缺失,从而为促使银企关系市场化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